育肥猪群作为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养殖成本和效益。
在饲养过程中,部分猪只可能因各种原因掉队或变得病弱。这些病弱猪生长缓慢,不仅增加了人力、动保和饲料成本,还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者,威胁整个猪群的健康。若护理不当,病弱猪数量将不断增加,病情恶化,导致死亡率上升。
因此,病弱猪的护理重点在于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和加强饲养管理,本文将详细介绍病弱猪管理内容。
01病弱猪的早期识别与分级管理
一、新购入或转入的病弱猪。
当猪苗购入或转入养殖环境时,应立即进行健康评估和A/B苗分级管理。
A级苗指的是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
B级苗则是指那些有轻微疾病迹象或体重低于标准的个体
基于这一分级,可以合理分配资源,确保每个级别的猪只在适宜的条件下饲养,并由经验丰富的饲养员负责照料。
二、日常管理产生的病弱猪。
在日常管理中,定期巡查栏舍有助于及早发现任何潜在的问题。通过密切观察猪只的行为模式、食欲变化和其他异常表现,可以迅速识别出病弱猪,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三、病弱猪的识别。
病弱猪通常表现出多种症状,包括离群独处、嗜卧、食欲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头部下垂、背部弓起、被毛粗糙杂乱、腹部凹陷、脊柱显露、眼神呆滞、鼻部不洁、轻微咳嗽、流鼻涕、尾巴低垂以及皮肤苍白等。此外,这些猪还可能出现体温升高至40°C以上。
02病弱猪管理和治疗原则
一、病弱猪栏的设立。
在猪舍设计中,每个单元应预留3-4个专门的病弱猪栏。这些病弱猪栏分为弱猪和病猪,弱猪的位置应选择在中间区域(利于保温),病猪靠近通风设备一端(通风端),同时应根据具体环境配置橡胶垫和保温灯。
此外,增设补料槽以便饲喂湿饲料。病弱猪栏应是该栋舍内最舒适的区域,同时确保猪群密度适中,避免过密或过稀对病弱猪的护理带来不利影响。
二、病弱猪的治疗原则和管理措施。
1、根据病弱猪程度的不同,应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对于初期症状较轻者,可在身上做标记并在原栏内给予长效头孢或其他有效药物治疗;
而对于中度至重度病例,则需将其转移至专门的病弱猪护理区进行集中照顾。
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任何疑似发热的病弱猪之前,必须先采集样本以排除非洲猪瘟的可能性,确保安全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2、个体治疗的1,3和7天原则。
1天原则:对于轻度病例,在开始治疗后的第1天内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症状有所改善但尚未完全恢复,该猪在原圈治疗,继续当前治疗计划直至痊愈。
3天原则:对于中度病例,在开始治疗后的第1天内观察病情变化,1天内病情没有明显的好转或者稍有改善,但考虑短期内完全恢复,则转移至病猪栏继续当前治疗计划直至痊愈。若3天治疗后无效,需要重新诊断。若治疗3天后好转,则继续治疗至7天。
7天原则:针对严重或复杂病例,应直接转移至病猪栏治疗,实施为期7天的治疗周期。在此期间内,密切监测患者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策略。如果诊断正确但治疗效果不佳,7天后应将病猪淘汰。若依然无法全部治愈,则列为淘汰对象。
注意:病猪、弱猪和康复猪的管理需要流动起来,康复后需要移除病弱猪栏。
三、非洲猪瘟下的巡栏
技术人员需要每日巡栏,每天日报告猪群的健康程度。对重点栏舍要有主要负责人挂牌督办。若出现异常猪,应该先采样,排除非洲猪瘟后,再进栏治疗。
不管任何病弱猪治疗时,都应该注意生物安全规范,如一次性防护服、鞋套、雨鞋消毒、更换手套和针头等。
03病弱猪分类的护理方案
一、腹泻病弱猪。
对于因腹泻导致体弱的猪只,其恢复期主要面临肠道损伤、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以及肠道菌群失衡等问题。
这些猪通常表现为消瘦、食欲不振、皮肤苍白,并可能伴有顽固性腹泻,肛门缩小,体形呈现“两头尖,肚子大”的特征,背部弓起显露脊椎。
因此,针对这类病弱猪,重点应放在肠道护理及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上。具体措施包括:
1、为腹泻引起的病弱猪提供单独的饲养空间,确保栏位内部温暖、干燥且清洁。
2、保证提供充足且干净的饮水,并在其中添加电解质和维生素,以促进猪只快速恢复健康。同时,适当减少饲料量(可减少至正常量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并在换料时采取渐进式过渡,以避免给消化系统带来额外负担。对于日龄超过30天的猪群,可以考虑暂停喂食18至24小时。在此期间,通过饮用水补充必要的营养元素如葡萄糖等。
3、在腹泻病弱猪的前期治疗中,应采用粥料(水:料=3:1)进行调理,随后两周内逐步过渡至潮料(水:料=1:3)。同时,可在料槽中适量添加颗粒干料以诱食。粥料配制时,可直接添加广谱抗生素和中药类添加剂。
4、肠道菌群调理方面,可采用投喂药物或益生菌两种方式。在初期使用药物保健,以抗继发性细菌感染,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硫酸粘杆菌素等,这些药物在肠道吸收较差,但能在肠道内发挥抑菌杀菌作用。药物按保健剂量使用5天。在使用益生菌期间,需注意停止使用抗生素。为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推荐通过饮水添加,并慎重进行腹腔补液。
二、神经症状病弱猪
神经症状病弱猪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感染性因素如脑炎型链球菌、伪狂犬、副猪嗜血杆菌引起,偶发情况下也可能由非感染性因素如中暑和食盐中毒导致。这些病猪常表现为突发性倒地、瘫痪和划水等神经症状。
1、治疗通常包括对症处理、急救措施以及抗生素的应用,其中静脉注射青霉素和磺胺类抗生素效果较快,但需慎用地塞米松。
2、尽管经过治疗,多数愈后不良,表现为生长迟缓、呼吸道症状和皮肤苍白。神经损伤的病猪无特效药,但如果膘情较好,应尽力恢复其采食量。
3、初期可使用粥料,后期逐渐过渡至正常饲料,必要时辅助进食。
4、对病猪进行两个疗程的集中治疗,采用肌肉注射,药物选择包括阿莫西林、磺胺六甲、氟苯尼考等配合氟尼辛葡甲胺等消炎药物。
三、呼吸道病弱猪
呼吸道问题的病弱猪由于肺部感染,表现出喷嚏、咳嗽和喘气等严重症状,可能导致机体缺氧和多系统损伤。
常见疾病包括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急性症状需退烧和对症治疗,常用药物有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抗生素及氟尼辛葡甲胺等消炎药。病猪采食量下降,逐渐消瘦,治疗应足疗程,护理重点是恢复采食量和补充营养。
1、呼吸道病弱猪症状常不明显,需高频率巡栏,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中后期或受攻击的病猪应转移至护理栏。
2、呼吸道症状病弱猪与空气质量密切相关,需优化通风及环境温湿度。
3、发病猪通常采用湿拌料以减轻粉尘对呼吸道的刺激并防止病情恶化。
4、日常管理中应确保环境干燥并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是曾停放病猪或死猪的区域。
5、退烧和继发肺炎的治疗需根据病猪体温进行区分。
当体温在41.5℃及以下时,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治疗时应选用广谱抗生素以应对可能的细菌继发感染,并可辅以中药类药物;
而当体温超过41.5℃时,则多为细菌急性感染引起,此时应以抗菌退烧、清除细菌毒素为治疗原则。
6、同时还需结合猪群的整体状况,实施群体性药物治疗(常用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泰妙菌素、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并根据感染病原的种类选择单一或联合用药方案。注射给药时,建议选用长效药物(如长效型头孢噻呋钠、土霉素、氟苯尼考等),以减少操作频次。
四、慢性病弱猪
慢性的病弱猪通常表现为苍白、病残状态。这可能意味着机体各项器官机能衰弱,可能伴随内出血性疾病。对于早期发现的慢性病弱猪,精神状况可能较好,调理重点在于补充易吸收的营养、增强免疫机能。
然而,久病不愈的慢性病弱猪预后不良,饲养价值不大,应根据猪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及早淘汰以减小损失。
在治疗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延长保育前期料饲喂时间,并适当作粥料(转潮拌料),饲料中可添加多维、亚硒酸钠或其他易吸收的保健药物,以促进采食恢复。可以尝试性注射干扰素(1头份/头)。
2、针对痢疾和增生性回肠炎引起的便血问题,可以使用泰乐菌素或泰妙菌素各200ppm拌料进行治疗,连续使用7~14天。对于个体便血猪,可以选择乙酰甲喹、泰乐菌素、酚磺乙胺等药物进行注射治疗。
3、改善贫血问题时,可以选择多西霉素、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使用铁剂补铁。(一般不超过2次,每次不超过2ml/头,20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