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场流程:48小时隔离+“真洗澡”硬标准
1.隔离环节
-严控接触风险:所有人员(含返场员工)入场前需隔离48小时,期间严禁接触其他养殖场、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隔离区配备独立生活用品,避免交叉污染。
-隔离观察记录:建立健康台账,监测体温及异常症状(如呼吸道疾病),疑似情况延迟入场。
2.洗浴环节
-“双遍清洗”强制流程:
-时间:淋浴≥10分钟,确保洗发水、沐浴露两次打泡,重点清洁指甲缝、耳后等死角。
-监督机制:洗澡间安装计时器,由专人抽查洗浴记录(如水温、时长),杜绝“5秒冲水”形式主义。
-物品管控:
-仅允许佩戴眼镜入场,手机等电子设备需经酒精棉片全面擦拭(屏幕、缝隙),场内提供专用通讯设备。
-私服与外鞋存放于隔离区储物柜,工装、胶鞋每日集中清洗消毒。
二、生产区管控:分区封锁+动态消毒
1.“单舍闭环”管理
-岗位固化:产房、公猪舍、保育舍等高风险区域人员固定,严禁跨舍活动,工具(如注射器、铲子)标色分类,舍间传递需经紫外臭氧消毒柜处理。
-动线隔离:不同区域铺设不同颜色地胶(如产房红色、育肥舍绿色),人员越界自动触发警报。
2.消毒执行升级
-脚踏盆科学配比:
-烧碱(2%)用于常规消毒,卫可(5%)针对病毒高发期,水深严格≥15cm,确保胶鞋全底浸泡。
-更换频率:雨天因泥水污染需每日更换,晴天每48小时更换,并记录消毒液余量及pH值。
-补充措施:
-舍内增设手部消毒站(75%酒精凝胶),每2小时强制洗手1次。
-每周一次全场雾化消毒(过硫酸氢钾复合物),覆盖通风死角。
三、监督与问责:从“人防”到“技防”
-AI监控辅助:洗澡间、舍间通道安装行为识别摄像头,自动抓拍未达标操作(如未换鞋串岗)。
-三级处罚制度:首次违规警告并复训,二次违规扣减绩效,三次违规调离生产岗位。
结语:
通过“隔离-洗消-分区”三道防线的标准化、数据化,将生物安全从“纸面要求”转化为“肌肉记忆”,最大限度阻断非洲猪瘟等病原的“人媒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