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批次化生产是指采用一系列生产管理措施,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如栏位设计、人员情况等)将猪场的母猪分成几个大群进行集中生产,并借助现代化生物调控技术(包括同期发情、批次分娩等)使得每个母猪群体在3-5天内集中完成配种、分娩和断奶,继而使其后代猪只也可集中转群、销售等,从而达到猪场母猪和生长猪“全进全出”的目标。其原理为通过经产母猪的集中断奶和后备母猪的同期发情(通过饲喂烯丙孕素使其发情周期同步化),使断奶母猪和后备母猪在相近时间内发情并配种。
猪场批次化生产区别于传统的连续生产模式,是养猪业达到规模化以后,采用工业化思维介入养猪生产、并模拟工业产品的生产方式所设计的工厂化养猪的必然要求。猪场批次化生产较早应用于欧洲,大体分为法式和德式两种类型,我们不必太拘泥于这两种类型,清楚原理并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和需求来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流程即可。鉴于以前国内猪场疫病防控压力大和粗放式管理的情况,批次化生产的概念逐渐进入养猪人的视线,尤其是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批次化生产开始被我国养猪行业广泛关注并应用。
2015年作者硕士毕业后,在河南科普利信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工作的两年里,开始接触、学习并掌握了批次化生产;在2017年之后的工作中,在从事种猪育种工作之余我多次组织或指导开展了由传统连续生产模式向批次化生产模式的过渡工作或新场的批次化生产开展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近10年的实践中,在猪场批次化生产的现场实施上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在此从一个一线养猪人的角度总结分享如下。
一、如何选择批次化生产模式
批次化生产模式即我们常说的一周批、两周批、三周批、四周批、五周批或者多少天批等,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批次化生产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产床使用周期
产床使用周期即产床从本次开始使用到下次可以使用的间隔时间,包含母猪提前上产床天数、哺乳天数和断奶后冲洗消毒干燥需要的天数,一般为4-6周不等。产床使用周期决定了产床的使用效率,进而决定了场内母猪的可存栏数,周期越短、效率越高。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率,因为产床使用周期的各个方面与实际生产效果密切相关,如提前上产床天数过短,可能会出现个别猪在配怀舍分娩的情况;哺乳天数缩短则会影响仔猪的断奶重及后续转到保育后的饲养;断奶后冲洗消毒干燥时间过短,则可能会影响产房清洁干燥的效果,导致后续批次仔猪容易腹泻等。
建议大家先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及生产管理水平确定好产床使用周期,平衡好产床使用效率和生产效果的关系,再确定具体要选择的批次化生产模式。不要为了使用某种模式来强行调整产床使用周期各环节的时间,比如为了实现四周批模式,哺乳天数控制在21天甚至更短、提前上产床和断奶后冲洗消毒干燥时间合计控制在一周以内,最后导致出现断奶重过低、产房腹泻等问题,进而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
2.确保严格地全进全出
批次化生产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实现猪群的全进全出,在选择模式时,也要考虑场内栏舍情况,尤其是产房、保育舍和育肥舍的栏舍情况,确保选择的模式可以保证各批次猪只之间有明确的物理隔断,不要出现混批次饲养的情况。
3.返情母猪的配种问题
母猪情期为3周左右,返情母猪的配种问题也需要考虑。如两周批、四周批和五周批等模式,在母猪返情时,并没有大群母猪在配种,从而会陷入为了批次的规律性不进行返情母猪的配种造成浪费,还是进行返情母猪的配种但又导致大批次之间出现不规律的小批次的两难境地。
总之,在确定批次化生产模式之前,先考虑以上问题并针对问题形成有效的解决预案,从而做好生产效率和生产效果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确定更加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批次化生产模式。
二、批次化生产的重点
在确定好批次化生产模式后,再根据场内母猪存栏规模、母猪繁殖周期等来规划批次化生产的母猪配种,具体就是各批次什么时候配种、每批次配多少母猪。配种工作规划好了,后续的工作也就顺理成章了。批次化生产下的配种应具有以下两个重点特征:
1、批次配种节律一致,即相邻批次间的间隔时间基本相同。
为保证批次节律一致,可制定母猪批次配种计划表(见表1),根据计划表中的时间节点执行经产母猪的集中断奶和后备母猪的同期发情,可保证批次配种节律一致。


2、各批次配种的母猪数量基本稳定。
为保证各批次配种母猪数量稳定,可采用两种思路:第一种,后备母猪喂药前,根据预估的断奶母猪数量确定需喂药后备母猪的数量(见图1),此时母猪已经分娩10天左右(如果哺乳期21天,则为分娩后3天左右,其他同理),我们对该批次母猪断奶至配怀舍母猪头数的预测已经比较准确,再综合考虑目标配种数和返情配种数,基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需喂药的后备母猪数量;第二种,每批次喂药的后备母猪为固定数量,通过控制断奶母猪的淘汰数量(高胎龄淘汰、被动淘汰、繁殖性能的末位主动淘汰等)来保证稳定的总配种数量。采用第二种思路可使每个批次对应的留种后备母猪数量、同期发情喂药数量都基本稳定,更加易于现场操作。

三、批次化生产实操时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长期的猪场批次化生产实践中,我们也遇到过一些问题,通过理论学习、向优秀同行请教或自行开展对照实验等措施解决了问题。
1.同期发情或集中断奶时,发情率不稳定或较低
为了使参与批次化生产的母猪发情率稳定地处于较高水平(一般90%以上),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确保后备母猪每天定时、足量的摄入了烯丙孕素。可参考以下方法:一般在早上喂料前饲喂烯丙孕素,左手一捧料,右手拿烯丙孕素瓶并用瓶底在料上压一个坑,再将适量的烯丙孕素挤到坑内后把料放到定位栏每头母猪的料槽中间位置,这样母猪很快就会将含有烯丙孕素的料吃完,从而保证摄入量充足。第二,母猪的膘情对发情影响较大,通过开展背膘管理也可提高发情率。建议在母猪繁殖周期的关键节点(上产床、断奶、孕检等)测背膘,并根据膘情对本批次母猪进行小范围内的分区管理或颜色管理,方便后续统一的增料或减料。第三,可在经产母猪断奶后或后备母猪同期发情期间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葡萄糖对母猪进行优饲,对发情率的提高也有帮助。
2.集中工作带来的人员问题
批次化生产使各个部门的重点工作比较集中,批次母猪数越大,集中的工作量也越大。例如对于配种,在传统的连续生产模式下,场内只需少量配种员即可;但在批次化生产模式下,少量配种员就较难完成大量母猪的集中配种工作。不同批次模式下场内各部门重点工作还会出现重合,如在某些批次模式下会出现产房集中分娩和集中断奶的重合、场内集中配种和集中分娩的重合等。
为此,可考虑打破场内人员部门和岗位的限制,将场内部分员工培养成猪场工作的多面手,哪里需要去哪里,就可以较好地应对高峰期的集中工作问题。
3.传统连续生产模式向批次化生产的过渡
由传统的连续生产模式过渡为批次化生产的这一轮是最关键也是难度较大的。为了更好地做好过渡,我们需要对生产母猪和后备母猪进行摸底,弄清楚生产母猪的状态结构和后备母猪的日龄结构,然后制定好详细的母猪批次配种计划表(可参考表1进行调整),尤其是做好哺乳母猪的集中断奶规划,即通过部分母猪延迟哺乳、部分母猪提前结束哺乳做到同期断奶。做好了过渡期的工作,开展后续的批次化生产就会简单很多。
批次化生产对猪场的生产、育种和疫病防控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批次化生产使猪场的生产体系化,查情、配种、妊娠检查、上产床、分娩、断奶、转群和免疫等工作都可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可做到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也可使生产均一化,更易于规划后备母猪的留种或引进;批次化生产还便于我们找出生产中的问题,辅以各种可视化管理手段如批次看板后效果更佳。
选择好适合自己的批次化生产模式,把握好批次化生产的重点,同时解决好批次化生产中常见的问题,持之以恒地保持好猪群的“全进全出”,相信我们养猪人一定会深切感受到批次化生产带给我们的便利和收益。
猪场批次化生产区别于传统的连续生产模式,是养猪业达到规模化以后,采用工业化思维介入养猪生产、并模拟工业产品的生产方式所设计的工厂化养猪的必然要求。猪场批次化生产较早应用于欧洲,大体分为法式和德式两种类型,我们不必太拘泥于这两种类型,清楚原理并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和需求来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流程即可。鉴于以前国内猪场疫病防控压力大和粗放式管理的情况,批次化生产的概念逐渐进入养猪人的视线,尤其是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批次化生产开始被我国养猪行业广泛关注并应用。
2015年作者硕士毕业后,在河南科普利信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工作的两年里,开始接触、学习并掌握了批次化生产;在2017年之后的工作中,在从事种猪育种工作之余我多次组织或指导开展了由传统连续生产模式向批次化生产模式的过渡工作或新场的批次化生产开展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近10年的实践中,在猪场批次化生产的现场实施上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在此从一个一线养猪人的角度总结分享如下。
一、如何选择批次化生产模式
批次化生产模式即我们常说的一周批、两周批、三周批、四周批、五周批或者多少天批等,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批次化生产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产床使用周期
产床使用周期即产床从本次开始使用到下次可以使用的间隔时间,包含母猪提前上产床天数、哺乳天数和断奶后冲洗消毒干燥需要的天数,一般为4-6周不等。产床使用周期决定了产床的使用效率,进而决定了场内母猪的可存栏数,周期越短、效率越高。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率,因为产床使用周期的各个方面与实际生产效果密切相关,如提前上产床天数过短,可能会出现个别猪在配怀舍分娩的情况;哺乳天数缩短则会影响仔猪的断奶重及后续转到保育后的饲养;断奶后冲洗消毒干燥时间过短,则可能会影响产房清洁干燥的效果,导致后续批次仔猪容易腹泻等。
建议大家先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及生产管理水平确定好产床使用周期,平衡好产床使用效率和生产效果的关系,再确定具体要选择的批次化生产模式。不要为了使用某种模式来强行调整产床使用周期各环节的时间,比如为了实现四周批模式,哺乳天数控制在21天甚至更短、提前上产床和断奶后冲洗消毒干燥时间合计控制在一周以内,最后导致出现断奶重过低、产房腹泻等问题,进而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
2.确保严格地全进全出
批次化生产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实现猪群的全进全出,在选择模式时,也要考虑场内栏舍情况,尤其是产房、保育舍和育肥舍的栏舍情况,确保选择的模式可以保证各批次猪只之间有明确的物理隔断,不要出现混批次饲养的情况。
3.返情母猪的配种问题
母猪情期为3周左右,返情母猪的配种问题也需要考虑。如两周批、四周批和五周批等模式,在母猪返情时,并没有大群母猪在配种,从而会陷入为了批次的规律性不进行返情母猪的配种造成浪费,还是进行返情母猪的配种但又导致大批次之间出现不规律的小批次的两难境地。
总之,在确定批次化生产模式之前,先考虑以上问题并针对问题形成有效的解决预案,从而做好生产效率和生产效果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确定更加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批次化生产模式。
二、批次化生产的重点
在确定好批次化生产模式后,再根据场内母猪存栏规模、母猪繁殖周期等来规划批次化生产的母猪配种,具体就是各批次什么时候配种、每批次配多少母猪。配种工作规划好了,后续的工作也就顺理成章了。批次化生产下的配种应具有以下两个重点特征:
1、批次配种节律一致,即相邻批次间的间隔时间基本相同。
为保证批次节律一致,可制定母猪批次配种计划表(见表1),根据计划表中的时间节点执行经产母猪的集中断奶和后备母猪的同期发情,可保证批次配种节律一致。


2、各批次配种的母猪数量基本稳定。
为保证各批次配种母猪数量稳定,可采用两种思路:第一种,后备母猪喂药前,根据预估的断奶母猪数量确定需喂药后备母猪的数量(见图1),此时母猪已经分娩10天左右(如果哺乳期21天,则为分娩后3天左右,其他同理),我们对该批次母猪断奶至配怀舍母猪头数的预测已经比较准确,再综合考虑目标配种数和返情配种数,基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需喂药的后备母猪数量;第二种,每批次喂药的后备母猪为固定数量,通过控制断奶母猪的淘汰数量(高胎龄淘汰、被动淘汰、繁殖性能的末位主动淘汰等)来保证稳定的总配种数量。采用第二种思路可使每个批次对应的留种后备母猪数量、同期发情喂药数量都基本稳定,更加易于现场操作。

三、批次化生产实操时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长期的猪场批次化生产实践中,我们也遇到过一些问题,通过理论学习、向优秀同行请教或自行开展对照实验等措施解决了问题。
1.同期发情或集中断奶时,发情率不稳定或较低
为了使参与批次化生产的母猪发情率稳定地处于较高水平(一般90%以上),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确保后备母猪每天定时、足量的摄入了烯丙孕素。可参考以下方法:一般在早上喂料前饲喂烯丙孕素,左手一捧料,右手拿烯丙孕素瓶并用瓶底在料上压一个坑,再将适量的烯丙孕素挤到坑内后把料放到定位栏每头母猪的料槽中间位置,这样母猪很快就会将含有烯丙孕素的料吃完,从而保证摄入量充足。第二,母猪的膘情对发情影响较大,通过开展背膘管理也可提高发情率。建议在母猪繁殖周期的关键节点(上产床、断奶、孕检等)测背膘,并根据膘情对本批次母猪进行小范围内的分区管理或颜色管理,方便后续统一的增料或减料。第三,可在经产母猪断奶后或后备母猪同期发情期间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葡萄糖对母猪进行优饲,对发情率的提高也有帮助。
2.集中工作带来的人员问题
批次化生产使各个部门的重点工作比较集中,批次母猪数越大,集中的工作量也越大。例如对于配种,在传统的连续生产模式下,场内只需少量配种员即可;但在批次化生产模式下,少量配种员就较难完成大量母猪的集中配种工作。不同批次模式下场内各部门重点工作还会出现重合,如在某些批次模式下会出现产房集中分娩和集中断奶的重合、场内集中配种和集中分娩的重合等。
为此,可考虑打破场内人员部门和岗位的限制,将场内部分员工培养成猪场工作的多面手,哪里需要去哪里,就可以较好地应对高峰期的集中工作问题。
3.传统连续生产模式向批次化生产的过渡
由传统的连续生产模式过渡为批次化生产的这一轮是最关键也是难度较大的。为了更好地做好过渡,我们需要对生产母猪和后备母猪进行摸底,弄清楚生产母猪的状态结构和后备母猪的日龄结构,然后制定好详细的母猪批次配种计划表(可参考表1进行调整),尤其是做好哺乳母猪的集中断奶规划,即通过部分母猪延迟哺乳、部分母猪提前结束哺乳做到同期断奶。做好了过渡期的工作,开展后续的批次化生产就会简单很多。
批次化生产对猪场的生产、育种和疫病防控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批次化生产使猪场的生产体系化,查情、配种、妊娠检查、上产床、分娩、断奶、转群和免疫等工作都可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可做到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也可使生产均一化,更易于规划后备母猪的留种或引进;批次化生产还便于我们找出生产中的问题,辅以各种可视化管理手段如批次看板后效果更佳。
选择好适合自己的批次化生产模式,把握好批次化生产的重点,同时解决好批次化生产中常见的问题,持之以恒地保持好猪群的“全进全出”,相信我们养猪人一定会深切感受到批次化生产带给我们的便利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