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产节律转化前后生产成绩的变化
我们统计了某场自更改之前6个月单周节律时、更改阶段、更改后连续3个时间阶段的生产成绩,具体每个阶段持续时间见下表:
(一)分娩率变化
从配种分娩率数据来看,转换期间有个下滑的过程,然后在逐渐上升,考虑到分娩率指标有大约4个月的延后性,可以看出在生产节律更改之前就已出现下滑,应该考虑除了生产节律改变之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从后期分娩率数据来看,分娩率再次上升,并达到以往历史成绩水平,说明四周批生产对分娩率影响不大,只要掌握得好,分娩率指标不会下降。
(二)断配间距
从断配间距指标来看,变化较大,转换期间从单周节律的5.32天上升到13.14天,主要是受转换期间先断奶的母猪需要使用药物抑制发情,等最后批次的母猪断奶时才可停药,导致断奶到配种的间距较大。转化后平均在8.5天左右,由于断奶后不发情未淘汰的母猪需要用药等到下一个配种周期,间隔时间较长,所以后期断配间距持续大于单周节律时断配间距。
(三)窝均总仔、窝均活仔
窝均总仔与窝均活仔趋势相同,考虑到产子数的延后性,转换阶段窝均总仔与窝均活仔的下降并非因为生产节律的改变,而可能另有其他应激因素,由此来看窝均总仔与窝均活仔在更改后都在上升,并没有受到生产节律的改变而下降。
(四)窝均死胎
窝均死胎的数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在生产节律更改期间即开始上升,且在生产节律更改后并没有下降,这个主要受四周节律生产集中分娩,人员短期平均照顾母猪头数较多,照顾不周,造成接产助产不及时,窝均死胎上升。
(五)窝均断奶仔猪数
窝均断奶仔猪数变化较大,且在更改阶段下降最为明显,主要是此阶段部分母猪断奶不规律,以及部分母猪需要早期断奶,造成正品苗数量下降。
更改后正常运行阶段窝均断奶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并未达到断奶前水平,查找当初数据发现,更改前的单周阶段每月分娩母猪较少,仅为更改后每月的一半左右,且人员相同,母仔猪照顾到位,与窝均断奶数较高有一定关系。而更改后人员数量不变,但是短期内分娩数量较多,人均照看母猪头数较多,照顾不周,窝均断奶数量略有下降。
由于生产节律的改变,对保育、育肥阶段的生产指标的影响这里未做分析。
由此可见,四周批节律生产有利有弊,对每一个生产指标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影响多大,与各场管理水平、技术熟练度、猪群流转方案、人员配置等等都有关系。四周批节律生产对于母猪场疾病的控制、仔猪均匀度以及保育、育肥疾病控制更有利,所以只要你的场管理、技术到位,四周批生产模式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