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
当前位置: 养猪技术 > 批次化生产 > 正文

何启盖:批次化生产切断病原循环传播!是非瘟常态化下疾病防控重要手段!

来源:猪场动力网记者整理报道 2020-07-07 16:19:15| 查看:


  非瘟当下,生猪产业面临的挑战日益凸显,疫苗上市遥遥无期,行业复产信心明显不足,中小猪场受限于防非技术,只能徘徊在淘汰的边缘;现在猪肉价格高企,但母猪存栏存在巨大缺口,不足以支撑后续猪肉供应。诸如此类,林林总总。而今,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推动下,养猪业已经站在防非复产的风口,谁能抢占机遇,谁就能赢得未来!
  
  为积极推进“系统防非、科学复产”进程,助力解决中国养猪业发展的迫切之需,7月2日-4日,由科技部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国母猪定时输精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协作组、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六和股份主办,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年(第五届)国际畜牧业创新论坛(IAHI)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
  
  多位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受邀参与此次会议并进行专题报告,会上,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启盖老师就《非洲猪瘟常态下如何重构猪场疫病综合防控策略及国家政策》进行了精彩的分享,猪场动力网记者整理报道。
  
  1、常态化是非洲猪瘟流行的现状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在没有使用疫苗的情况下,从1954年到1999年之间,全球范围内共有巴西、西班牙等9个国家成功净化非洲猪瘟,依靠的主要策略就是扑杀、限制流动以及及时赔偿损失。而在我国,非瘟净化之路却似乎不那么好走,目前最主流的非瘟防控方式就是生物安全加定点清除,一个将病毒挡在门外,另一个最大程度地保护受威胁的猪群。
  
  所谓生物安全,其实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免疫),阻止外来生物入侵某一群体或个体,使群体保持安全状态。尽管生物安全本质是阻挡,但更重要的还是结合猪场的实际,灵活地使用,认真地执行。最近盛行的楼房养猪模式也是因为南方人多地少,因地制宜而来。
  
  根据非洲猪瘟的特性,我国养猪业创新性的提出“全面检测、定点清除”技术。这项技术成功落地也证明,即便非洲猪瘟病毒越过生物安全屏障进入到场内,仍有补救的余地。一些大型猪场也正在利用此项技术来防非控非并大举扩张。实际上,这项技术不仅在临床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支持。2020年5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非洲猪瘟强化措施指引》,其中明确表示猪场可精准扑杀、定点清除,不按疫情对待!2020年版《非洲猪瘟应急防控指南》也提到,不再要求疫点周围3km内全部扑杀。
  
  “我们必须意识到,非洲猪瘟在中国扎了根,将形成常态化的趋势。”正如何教授所言,非洲猪瘟病毒很难短时间内清除,就算不在猪体内,也有可能会存在于环境中。这主要是因为,对于非洲猪瘟,我国还并未开发出有效疫苗或者药物,而当前的形式是,我国病毒污染面积较大,病毒传入猪场途径多样,生物安全措施难免百密一疏,早期检测技术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非洲猪瘟叠加禁抗,疾病防控成养猪业最大难题
  
  在我国《动物防疫法》、《畜牧法》、《食品安全法》以及《生物安全法》等法律中,关于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控规划(2012-2020)的条例指出,通过提高诊断准确性,积极主动应对外来病和新发疾病,从而实现一些重大疾病的净化,包括猪瘟、伪狂犬病、非洲猪瘟等,对于一些情况复杂的疾病如蓝耳、猪圆环等要实现综合控制。
  
  然而目前来看,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何教授所在实验室通过检测来自不同省份(安徽,重庆等11个省份、35个猪场)的222份样品后,发现猪圆环病毒III型(PCV3)阳性猪场占68.6%(24/35),PCV3样品阳性率为34.7%(77/222),同时,PCV2阳性率为62.2% (138/222),PCV2和PCV3共感染率为15.8%(35/222)。病毒性疾病依然在我国普遍存在,难以净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多年来一直都是畜禽养猪的高效低成本的促生长和抗病手段。但农业农村部第194号公告称,自7月1日起,我国正式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如今,“禁抗令”已经正式生效,在禁抗和非瘟常态化的背景下,细菌性疾病的防控备受关注。
  
  何教授认为,由于抗生素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随着禁抗令的到来,养殖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变和挑战,一些陈旧的养殖观念迫切需要改变,一方面从随意用药转向精准用药,积极寻找和使用抗生素替代品,另一方面,也要设计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免疫预防方案。
  
  3、疾病防控的关键技术---生产批次化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下,如何重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何教授指出基于“生物安全”的立体式防控策略:对于外源性病原微生物,通过外部消毒等生物安全方式来消除;对于内源性病原微生物,通过批次化生产,全进全出来切断病原循环传播。
  
  繁殖性能的高效管理体系,其灵感来自于早期的工业化批次式生产模式。不同生产阶段的猪只处于不同的栏舍和单元格之间,并且采用全进全出的方式。此种模式能有效的阻断疫病在猪只间的水平感染,减少与外界物资、工具、人员以及车辆接触猪只的频率。这一点,传统的养殖模式并不能做到。
  
  欧美国家早已实现了母猪的批次化管理,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随着劳动力、饲料和能源等成本增加,未来美洲、亚洲等多数地区均会应用此技术。而据实践表明,批次化生产至少会带来5大方面的好处:
  
  第一:有利于提高猪场生产计划的精准性,年产胎次可控。
  
  第二: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生产设施的利用率。
  
  第三:有利于提供猪场生物安全,提高免疫合格率,降低母猪的年更新率。
  
  第四:有利于后续营养调控、环境调控,提高饲料报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第五:大幅度减少母猪非生产天数,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数。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