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全国生猪存栏、出栏量均开始下降,生猪产业和猪肉制品供给面临巨大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成为农业农村部的工作要点之一。近日,记者采访了全国母猪定时输精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协作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田见晖,希望将其多年来的经验整理总结,为全国生猪产能恢复提供参考借鉴。
记者:就您研究的方向而言,您认为我国生猪生产的突出问题在哪里?
田见晖:我认为突出问题是能繁母猪数量严重短缺,很多猪场“见母就留”,三元育肥母猪也都被用作繁殖母猪了。本来,我国母猪繁殖生产成绩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三元母猪用于繁殖会使发情率低、产仔数少的问题更加突出。所以,当前国内养猪业急需从母猪繁殖入手,提高繁殖效率,加快恢复基础母猪存栏。
记者:针对当前三元育肥母猪用作繁殖母猪的发情配种率低、产仔数少问题,生产中应采取哪些措施?
田见晖:当前市场上三元母猪是杜洛克公猪和长大二元母猪的配套杂交后代,其突出问题是繁殖能力不如二元母猪。当前,很多猪场无种可引,只有采用三元母猪这一权宜之计。但三元母猪当作繁殖母猪使用需考虑下列因素:严格挑选后备母猪,乳头数至少要有7对,且排列均匀;合理饲喂,当准备繁殖的三元母猪体重达到80千克后,需饲喂后备母猪专用料,促进母猪发情;做好繁殖管理工作,在160日龄后,每天公猪诱情并采用16小时300Lex光照;建议应用定时输精技术,可有效诱导母猪发情,提高发情配种率。
记者:我了解到您及您的团队早在2015年就开始了母猪定时输精技术研发,请问您进行母猪定时输精技术研发的初衷是什么?
田见晖: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母猪PSY,即PigletsSowYear,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数,这是衡量母猪群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我国养猪业PSY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15年,国内报道的母猪PSY仅15-18头,但同期丹麦的PSY已达32.5头,主要问题是我国母猪发情率低。定时输精技术是利用药物制剂人为调控母猪发情周期节奏,对群体母猪发情、排卵时间进行调控,在处理程序预定的时间内输精配种。该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通过药物调控促进更多母猪发情排卵,有效解决了母猪发情率低问题,提高了繁殖效率;实现了同批次母猪同步发情排卵及输精,为猪场实现“全进全出”的批次化生产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为此,我和我的团队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母猪定时输精技术研发。
记者:基于母猪批次化生产的全进全出生产模式对养猪业的意义?
田见晖:传统养猪生产通常采用连续繁殖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多弊端,表现在:不同日龄、体重猪混养在同一栋猪舍,精准饲养难度大;猪群日龄不整齐,免疫效果差;不能全进全出,猪舍无法彻底消毒,增加了疫病交叉感染风险;连续生产模式使每日工作重复交错,效率低下,员工福利无法保证。
基于母猪批次化生产的全进全出生产模式是一种高效可控的管理体系,可根据猪群大小、栏舍数量进行分群,按计划组织生产,达到同批母猪群发情、排卵、配种和分娩同步化目的,有效避免了连续生产模式的各种弊端,可实现猪舍或单元内猪群的全进全出,降低疫病交叉感染概率,显著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同时,整齐划一的生产节奏也为员工带来了休假机会。
记者:就您研究的方向而言,您认为我国生猪生产的突出问题在哪里?
田见晖:我认为突出问题是能繁母猪数量严重短缺,很多猪场“见母就留”,三元育肥母猪也都被用作繁殖母猪了。本来,我国母猪繁殖生产成绩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三元母猪用于繁殖会使发情率低、产仔数少的问题更加突出。所以,当前国内养猪业急需从母猪繁殖入手,提高繁殖效率,加快恢复基础母猪存栏。
记者:针对当前三元育肥母猪用作繁殖母猪的发情配种率低、产仔数少问题,生产中应采取哪些措施?
田见晖:当前市场上三元母猪是杜洛克公猪和长大二元母猪的配套杂交后代,其突出问题是繁殖能力不如二元母猪。当前,很多猪场无种可引,只有采用三元母猪这一权宜之计。但三元母猪当作繁殖母猪使用需考虑下列因素:严格挑选后备母猪,乳头数至少要有7对,且排列均匀;合理饲喂,当准备繁殖的三元母猪体重达到80千克后,需饲喂后备母猪专用料,促进母猪发情;做好繁殖管理工作,在160日龄后,每天公猪诱情并采用16小时300Lex光照;建议应用定时输精技术,可有效诱导母猪发情,提高发情配种率。
记者:我了解到您及您的团队早在2015年就开始了母猪定时输精技术研发,请问您进行母猪定时输精技术研发的初衷是什么?
田见晖: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母猪PSY,即PigletsSowYear,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数,这是衡量母猪群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我国养猪业PSY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15年,国内报道的母猪PSY仅15-18头,但同期丹麦的PSY已达32.5头,主要问题是我国母猪发情率低。定时输精技术是利用药物制剂人为调控母猪发情周期节奏,对群体母猪发情、排卵时间进行调控,在处理程序预定的时间内输精配种。该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通过药物调控促进更多母猪发情排卵,有效解决了母猪发情率低问题,提高了繁殖效率;实现了同批次母猪同步发情排卵及输精,为猪场实现“全进全出”的批次化生产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为此,我和我的团队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母猪定时输精技术研发。
记者:基于母猪批次化生产的全进全出生产模式对养猪业的意义?
田见晖:传统养猪生产通常采用连续繁殖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多弊端,表现在:不同日龄、体重猪混养在同一栋猪舍,精准饲养难度大;猪群日龄不整齐,免疫效果差;不能全进全出,猪舍无法彻底消毒,增加了疫病交叉感染风险;连续生产模式使每日工作重复交错,效率低下,员工福利无法保证。
基于母猪批次化生产的全进全出生产模式是一种高效可控的管理体系,可根据猪群大小、栏舍数量进行分群,按计划组织生产,达到同批母猪群发情、排卵、配种和分娩同步化目的,有效避免了连续生产模式的各种弊端,可实现猪舍或单元内猪群的全进全出,降低疫病交叉感染概率,显著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同时,整齐划一的生产节奏也为员工带来了休假机会。
记者:听说为指导定时输精工作,您在国内组织成立了全国母猪定时输精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协作组,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为何建立这个组织和协作组开展的相关工作吗?
田见晖:全国母猪定时输精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成立的背景是这样的: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以定时输精技术为核心,使规模猪场建立了批次化生产管理工艺,真正实现了生猪生产的全进全出,在保持高繁殖水平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了疫病感染。国内很多大型养猪企业也自发开展了定时输精技术探索,但由于缺乏技术指导,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为此,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温氏集团、牧原集团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组织成立了包括大学、研究所、制药企业以及养猪企业参与的协作组。协作组成立以来,申请并获批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门开展母猪定时输精与批次化生产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尤其是研发的母猪定时输精关键药物烯丙孕素获得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解决了我国繁殖调控药物卡脖子问题。为配合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举办了5次全国母猪定时输精与批次化生产技术交流会,大大推动了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记者:母猪批次化生产需要使用多种药物制剂,这对猪肉产品安全有影响吗?
田见晖:目前,批次化生产使用的所有药物制剂均已进行过体内代谢和残留试验,其半衰期很短,在猪体内不会出现残留。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药物制剂使用对象都为繁殖用母猪,而我们食用的猪肉来自商品肉猪,所以不用担心猪肉安全。
记者:国外批次化生产也需要药物调控吗?对母猪使用年限及其后代有影响吗?
田见晖:据我所知,在国外,尤其在德国,批次化生产均会使用药物制剂调节母猪性周期,促进发情和排卵。国内大量研究和应用证实,药物处理对母猪使用年限没有影响。通常每个繁殖周期仅使用一次药物处理,间隔时间长,且其在体内代谢速度较快,不会影响下一个繁殖周期机体的生殖性能;相反,药物制剂还能“挽救”众多繁殖障碍母猪,总体上延长了母猪群的繁殖寿命。定时输精技术使用的药物制剂在母猪体内半衰期很短,生物活性很快丧失,仅对本次发情周期有调节作用。国外研究结果与协作组数据证实,药物制剂使用后不会在仔猪体内出现,更不会影响后代自然发情。
记者:不同猪场定时输精效果差异很大,如何分析成败原因,特别是查找失败原因?
田见晖:定时输精技术对提高母猪繁殖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猪场管理水平和猪只健康状况也直接影响这项技术的应用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从饲养因素看,近年来,饲料原料中玉米黄曲霉超标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越来越普遍。而且,母猪营养水平与膘情也直接影响其繁殖性能。从疾病因素看,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口蹄疫、钩端螺旋体病、子宫炎等猪场疫病风险,对母猪繁殖效率都有重要影响。从环境因素看,猪舍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都会对母猪繁殖产生较大影响。另外,生产中是否严格按照定时输精技术程序操作,也是效果差异的原因。
记者:批次化生产需对母猪集中配种,如何解决公猪不够用的问题?
田见晖:做好精液需求计划。根据定时输精程序,提前做好精液需求计划;加强公猪饲养管理,多生产合格精液,或提前足额订购精液;应用低剂量深部输精技术,可使精液使用效率提高一倍;必要时可选用猪冷冻精液作为应急补充。
记者:批次化生产中,关于同步分娩的药物和措施能给读者介绍一下吗?
田见晖:母猪妊娠期平均为114天,但实际分娩过程在113-116天范围内,分娩时间不集中且大多数在晚上进行,容易造成仔猪损失。同步分娩技术可促使超过预产期母猪集中分娩,一般在母猪预产期第114天注射氯前列醇钠,第115天对未分娩母猪再注射缩宫素,使所有母猪均在孕期第115天结束分娩,并可通过生产设计避免周末或节假日分娩。同时,对于母猪分娩控制,应掌握本场母猪正常妊娠期长度,诱导分娩母猪的预产期不应短于正常妊娠期,以避免因初生重过低影响仔猪哺乳期生长;同批次母猪中30%左右已产仔情况下,可对无分娩症状母猪诱导分娩;使用氯前列醇钠和缩宫素诱导分娩时,如注射氯前列醇钠后已开始分娩,则不需要再注射缩宫素。
田见晖:全国母猪定时输精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成立的背景是这样的: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以定时输精技术为核心,使规模猪场建立了批次化生产管理工艺,真正实现了生猪生产的全进全出,在保持高繁殖水平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了疫病感染。国内很多大型养猪企业也自发开展了定时输精技术探索,但由于缺乏技术指导,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为此,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温氏集团、牧原集团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组织成立了包括大学、研究所、制药企业以及养猪企业参与的协作组。协作组成立以来,申请并获批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门开展母猪定时输精与批次化生产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尤其是研发的母猪定时输精关键药物烯丙孕素获得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解决了我国繁殖调控药物卡脖子问题。为配合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举办了5次全国母猪定时输精与批次化生产技术交流会,大大推动了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记者:母猪批次化生产需要使用多种药物制剂,这对猪肉产品安全有影响吗?
田见晖:目前,批次化生产使用的所有药物制剂均已进行过体内代谢和残留试验,其半衰期很短,在猪体内不会出现残留。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药物制剂使用对象都为繁殖用母猪,而我们食用的猪肉来自商品肉猪,所以不用担心猪肉安全。
记者:国外批次化生产也需要药物调控吗?对母猪使用年限及其后代有影响吗?
田见晖:据我所知,在国外,尤其在德国,批次化生产均会使用药物制剂调节母猪性周期,促进发情和排卵。国内大量研究和应用证实,药物处理对母猪使用年限没有影响。通常每个繁殖周期仅使用一次药物处理,间隔时间长,且其在体内代谢速度较快,不会影响下一个繁殖周期机体的生殖性能;相反,药物制剂还能“挽救”众多繁殖障碍母猪,总体上延长了母猪群的繁殖寿命。定时输精技术使用的药物制剂在母猪体内半衰期很短,生物活性很快丧失,仅对本次发情周期有调节作用。国外研究结果与协作组数据证实,药物制剂使用后不会在仔猪体内出现,更不会影响后代自然发情。
记者:不同猪场定时输精效果差异很大,如何分析成败原因,特别是查找失败原因?
田见晖:定时输精技术对提高母猪繁殖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猪场管理水平和猪只健康状况也直接影响这项技术的应用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从饲养因素看,近年来,饲料原料中玉米黄曲霉超标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越来越普遍。而且,母猪营养水平与膘情也直接影响其繁殖性能。从疾病因素看,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口蹄疫、钩端螺旋体病、子宫炎等猪场疫病风险,对母猪繁殖效率都有重要影响。从环境因素看,猪舍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都会对母猪繁殖产生较大影响。另外,生产中是否严格按照定时输精技术程序操作,也是效果差异的原因。
记者:批次化生产需对母猪集中配种,如何解决公猪不够用的问题?
田见晖:做好精液需求计划。根据定时输精程序,提前做好精液需求计划;加强公猪饲养管理,多生产合格精液,或提前足额订购精液;应用低剂量深部输精技术,可使精液使用效率提高一倍;必要时可选用猪冷冻精液作为应急补充。
记者:批次化生产中,关于同步分娩的药物和措施能给读者介绍一下吗?
田见晖:母猪妊娠期平均为114天,但实际分娩过程在113-116天范围内,分娩时间不集中且大多数在晚上进行,容易造成仔猪损失。同步分娩技术可促使超过预产期母猪集中分娩,一般在母猪预产期第114天注射氯前列醇钠,第115天对未分娩母猪再注射缩宫素,使所有母猪均在孕期第115天结束分娩,并可通过生产设计避免周末或节假日分娩。同时,对于母猪分娩控制,应掌握本场母猪正常妊娠期长度,诱导分娩母猪的预产期不应短于正常妊娠期,以避免因初生重过低影响仔猪哺乳期生长;同批次母猪中30%左右已产仔情况下,可对无分娩症状母猪诱导分娩;使用氯前列醇钠和缩宫素诱导分娩时,如注射氯前列醇钠后已开始分娩,则不需要再注射缩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