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给中国养猪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倒逼中国养猪业加快了发展步伐。如今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切实可行的防非方案,但非瘟野毒、弱毒的流行,使得行业所面临的防非形势也越加复杂,强化非瘟检测能力,升级生物安全成为猪场当前必须重视的核心内容。
在此背景下,宁波三生特邀猪事安(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华南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硕士安玉甫做客猪场动力网直播间分享和探讨《如何通过升级检测技术和生物安全防控非瘟》。
01 非瘟野毒及弱毒认识回顾及区分
回顾非瘟当前野毒与弱毒流行的情况,安玉甫重点介绍了2个主要时间节点。
对于非瘟野毒的认识,包括前后两个时间段。在2019年上半年前,行业对于非洲猪瘟无任何有效措施进行防控,直到2019年上半年后,国内精准剔除野毒的技术才趋于成熟,精准剔除成功率高,损失小。
对于非瘟弱毒的认识,同样也分前后两个时间段。2020年10月份前没有私用疫苗的损失比较小,但2020年10月份后,国内因疫苗毒导致的大环境污染严重。发展至今呈现为“野毒、弱毒株”并存的复杂局面。
安玉甫认为,当前要做好非瘟防控,就必须能准确区分野毒与弱毒株。2018年非瘟爆发后,非瘟病毒异常凶猛,中招的猪场损失都很大,猪只染病的临床症状明显,具体表现为母猪流产、采食差、发烧、口鼻出血、急性死亡、脾脏肿大、脾脏坏死、肠道出血等,根据这些典型症状可以很好地判断非瘟野毒。而弱毒株的临床症状为母猪的乳头结痂坏死,育肥猪呈现凝血性结痂、关节肿大等。但真正确定病猪感染的毒株需要临床症状结合PCR检测进行综合性地判定,而不是单一依靠一种方法来判定。
通常猪场非瘟的检测流程为“采样、运输、检测或保存、核酸提取、反应体系配置、加样、扩增、结果解读”。安玉甫认为,当下非瘟毒株流行复杂,升级检测技术非常必要,并提出优化检测方法的5点建议。
2、采用淋巴结、脐带血、胎盘或胎衣、咽拭子综合检测;
3、需注意单一的野毒检测不可靠,需储备弱毒株鉴别诊断的病原检测以及抗体检测;
4、对异常猪则要进行“口鼻拭子+咽拭子+尾根血”的检测;
5、如“疫苗免疫、上产床、转群后2-3天”等重要节点后应当进行监测。
非瘟趋于常态化,安玉甫认为,长期做好生物安全有7个关键点,包括:猪场场址评估、设施布局设计、饲料生物安全、后备种猪引进(隔离和驯化是重点)、车辆运输管理、人员执行监督(不断培训和评估)、生物安全审计与检测的评估。
安玉甫认为,批次化生产在非瘟等动物疫病的生物安全防控中优势明显。通过一组数据对比,批次化生产下通过卖猪频次的减少可以极大的降低非瘟感染风险,同时批次化模式下,猪群全进全出便于圈舍彻底冲洗消毒及干燥,并通过集中分娩实现猪群批次集中淘汰、托养、转群或上市,减少车辆接触次数,实行物资集中供应,对人员可以合理安排部门人员有序集中时间休假和隔离并集中返场,杜绝猪群间交叉感染的同时提升综合抗病力。
最后,安玉甫老师在总结中强调:“检测在未来养猪过程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具备野毒的检测能力,还要具备弱毒株的检测能力。生物安全仍然是唯一的出路,做到防非于外,并实现内部优化,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的查漏补缺与审计,才能真正将非瘟御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