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非洲猪瘟时代,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猪场迅速崛起,批次化生产作为一种兼具安全和高效的养殖技术已经广泛地被国内的养殖业所接受,在猪场得到了广泛应用。批次化生产作为一种母猪繁殖的高效生产管理模式,更利于猪场进行现代化、规模化的高效管理,极大提高养猪生产效益。文章介绍了母猪批次化生产的优越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批次化管理最早起源于工业批次化管理,后逐渐被养殖管理人员转变为养殖场等畜禽生产管理上使用。母猪生产批次化技术较早应用于德国等发达国家,在我国也就是最近十多年才开始应用。非洲猪瘟的暴发助推批次化生产的开展,出于生物安全和生产效率因素而开展批次化的猪场占比逐渐增大。根据母猪群大小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批次化生产技术,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利用生物技术达到同批次发情、同批次排卵、同批次配种和同批次分娩等目的。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模式还有一个变革性的特点,就是可真正实现“全进全出”。母猪生产的批次化是一套以生产和服务组成的解决方案,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猪场的生产管理甚至整个猪场的管理体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也在解决养猪企业逐渐规模化后的痛点问题,即提升猪场的效率。通过批次化生产可以把以前不可控的、时间相对零散的生产管理方式转变为有计划的、可控的、时间相对集中的方式完成,批次化生产作为一种兼具安全和高效的养殖技术已经广泛地被国内的养殖业所接受,并是未来养猪发展趋势。
01批次化生产的优越性
1.1提高猪群整齐度
养猪业传统生产养殖模式中,猪场猪群的整齐度和均匀度较低,而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的运用可使母猪达到同时发情、同时排卵、同时配种和同时分娩的目的,大大提高猪群的整齐度。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母猪生产批次化良性发展,就类似于工厂生产零件,大家都长一样,从同一天生产出来,个头均一,体重相当,同步免疫,同时出栏。
1.2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方案
营养是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猪群维持机体健康和生长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母猪繁殖效率的一个重要的保障。通过批次化生产,可将处于不同繁殖周期的母猪都调整至处于相同的繁殖周期。比如说让母猪都处于后备期、妊娠期或泌乳期,这样有助于猪场依照不同日龄体重或性别进行单独设置,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方案,减少饲料营养的浪费,相对来讲会实现更大的效率提升。批次化生产的应用为精准营养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舞台,能有效保证母猪群体的健康。
1.3提升猪场经济效益
降本增效是当前养猪生产的管理重点,批次化生产与连续生产对比,批次化生产因不同时间段工作单一,更容易提高效率,提高母猪利用率,提升生产成绩。同时通过猪场产能的最大化和猪群健康度的提高,从而可以减少疫苗、用药的成本,也使得其他生产成本下降,最终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固定资产折旧为例,批次化生产管理过程中,根据产房批次栏位数量、分娩率,确定每个批次的配种数量,以期达到产房、妊娠单元的最大化利用。以500头母猪场为例,在未满负荷生产情况下,每减少50个单体栏空置,每头断奶仔猪销售成本就会相应减少5元以上。
1.4有利于疾病防控
非洲猪瘟后,所有养猪企业的共同命题就是如何提高生物安全的级别,而批次化生产在生产上所实施的“全进全出”生产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对猪场的生物安全有更为积极的帮助。从猪场或者是猪只本身来讲,因为批次化生产中间可以有一些时间间隔,比如说三周批或者四周批,批次之间空栏时间容易控制,这个时间可以用来集中对猪舍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等处理,为环控留下了较多时间,有助于猪疾病防控。
1.5提高职工福利
所有养猪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难的情况,批次化生产的模式也能给养猪企业带来改善。这种生产模式是将原有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模式,即每天都有断奶、配种及分娩的工作,改为在集中的时间段内完成母猪群的诱情、查情、配种、分娩等生产管理工作,使得工作更加有序、高效,有利于猪场更好的发展。工人有时间进行间断性的休息。对工人来说,工作量安排相对可控和合理,可避免出现过劳或者是过于清闲的时间,对工人而言福利提高了,增加了工人的幸福感,有利于猪场更好地发展。
02批次化生产影响因素
2.1猪群结构和栏舍构成
按照批次间隔时间的不同,批次化生产一般可分为一周批、两周批、三周批、四周批和五周批,猪场应根据本场的母猪存栏规模、栏舍条件等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表1)。在确定实行几周批生产管理模式后,接下来就是要做好母猪的生产管理。批次化生产中最重要的管理要素在于做好母猪的同期发情配种、同步妊娠、同步分娩及同期断奶操作,以确保同一批次猪群的全进全出。由于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发育阶段的不同,其生产管理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2.2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
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分为精准式和简式两种。最早,人们更习惯简式的生产模式,简式生产模式是通过对后备母猪饲喂烯丙孕素和经产母猪同期断奶的方式来达到性周期同步化的目的。采用这种方式,不需要使用促性腺激素进行处理。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必须进行发情鉴定,在实施过程中,对猪场的管理和操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过这种方式后期不需要用促性腺激素来技术处理。所以,简式生产模式从成本、操作层面上对猪场操作人员相对要轻松一点。但是这种模式需要观察猪是否发情,因为现在的猪种尤其是外种猪,发情表现不明显。所以,可能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猪只的人员来说,可能最开始有时候会出现遗漏,或者没有观察到猪只发情。简式定时输精对于同一批次猪群头数较多而人员不足时可以分散工作强度,但同一批次猪群配种时间会相差几天,降低批次整齐度。
而精准批次化生产主要依靠促性腺激素来控制卵泡的发育和排卵,不需要进行发情鉴定,操作方式相对简单,不管有没有发情,都按要求操作定时输精。精准定时输精可以缩短同一批次母猪的配种间隔时间,提高批次整齐度,但其对人员执行力要求较高,对激素注射时间和剂量也有较高要求,当同一批次猪群数量较多但人员较少时会增大工作强度,故其生产实践中不易实现。但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养猪水平的提高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精准定时输精或将成为趋势。
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企业可根据自身技术人才的储备及劳动力等各方面的配备来选择,只要运用得好,都可以提高种猪繁殖效率。
2.3生殖激素
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都可以使用外源生殖激素进行处理,使用激素关键是要了解卵巢的状态或卵巢处于哪个阶段,因为激素的使用对象必须是正常生理周期的母猪,步调一致,批次效果才理想。这就需要从猪群管理着手,要想做好批次化,一定要管理好猪群健康状况、背膘膘情和舒适度等。一定要把猪先养好,母猪群管理好,母猪才能够对外源激素有反应,在应激(热应激、疫病应激等)的情况下反应是最差的,所以要科学合理使用激素,才能更好地实现批次化生产。后备母猪一胎断奶母猪二胎综合征比较严重,断奶后24 h单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促进卵巢发育,72 h后再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排卵,再过24 h进行定时输精,受胎率能提高20%左右。对于经产母猪,应先把猪养好,依靠同期断奶来实现同期发情,少用激素干预。但是实行4周批时,经产母猪必须要用激素处理,而且激素的用量和使用时间都要精准。
母猪的超期不发情是影响生产性能和非生产天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超期不发情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烯丙孕素可以补充类固醇激素分泌不足,改变不发情的“稳态”,进而引起发情。同时,烯丙孕素也可以用于产房母猪,烯丙孕素可以抑制母猪哺乳期间的发情,断奶时再停用烯丙孕素,既不影响母猪的正常繁殖,也不影响泌乳能力。
2.4母猪的发情处理
需要入群的后备猪需要在配种时间段内发情并参与配种,这就要求对后备猪的发情有准确的信息记录,并使用生物技术手段控制后备猪的发情时间,使后备猪在体重日龄达标的情况下赶在配种期间内发情并参与配种。同时返情、空怀、流产的母猪不能立即入群,需要按照生产周期赶在配种周次发情入群,这就造成非生产天数的增加。由于部分后备母猪和返情、空怀、流产的母猪不一定能在需要的时间内发情,因此需要更多的待配母猪以保证满负荷配种,以减少空余分娩栏,使生产效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各个猪场配种分娩率不同,冬夏季的成绩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应随着该场不同季节之配种分娩率决定每批母猪配种头数,这使得满负荷生产变得难以计算。
2.5稳定的公猪精液来源
由于配种时间集中,种猪使用强度时强时弱,容易影响公猪精液质量,必须调整采精计划,即使非配种周之期间,还是需要对公猪做精液采集处理,以维持公猪正常的生理。同时易造成公猪使用年限降低,淘汰更新率升高。若周围有大型公猪站,则采用购买精液的方式是不错的解决方式。或者具备条件的场可将人工授精技术提升至子宫深部注精技术,减少公猪的利用,提高公猪利用率。
2.6营养因素
批次化生产中不同的母猪存在体况差异,母猪健康状况可能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营养的方式进行有效调控。精准营养的实施是批次化生产实现它最高效益的重要保障,它们是养猪生产中两个重要的抓手,两手一起抓,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2.7人员素质和技术
批次化生产要求对母猪群同期发情、同期分娩、同期断奶等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这就要求猪场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否则很难做好批次化生产管理,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调研表明,人员素质与技术是影响批次化水平的关键因素的猪场比例达到了33.75%,远远高出输精方式等因素。因此,提升猪场的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实现批次化生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对此,猪场管理层和技术负责人要熟悉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并且对批次化生产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步骤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结合场内实际制定详细的批次化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管理制度要求奖惩分明以达到鼓励员工的目的,操作手册要求通俗易懂、步骤分明以及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还要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培训、考核和反馈,让参与猪场生产的员工逐步了解并掌握其所负责的批次化生产中的模块和任务。
2.8工作安排
对于批次化生产的场,现场工作安排不合适时,工作量有时会不足,有时会过量。批次配种数量如果调整不当,或分娩率突发变化,可能造成生产不能满负荷。因批次生产工作比较集中,应事先调整或训练技术人力,将技术人力投入最重要的配种、分娩及保育工作。
03结语
总体上,批次化生产管理是大型规模化养猪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批次化生产管理有利有弊,具体如何选择需要考虑猪场的建设布局、人员配置、生产目标以及猪群情况综合考虑,不可草率行事。目前猪场批次化生产的最大问题在于繁殖成绩不稳定和激素的使用,需要逐渐加以改进。同时批次化管理技术的要求也高,需要先进完善的硬件设施,技术精湛和工作能力较强的养殖团队,严格完成每一环节,才能真正体现批次化生产管理在规模化养殖中的优势。随着国际养猪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批次化管理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对生产效益的促进作用。
王怀禹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充637131)
批次化管理最早起源于工业批次化管理,后逐渐被养殖管理人员转变为养殖场等畜禽生产管理上使用。母猪生产批次化技术较早应用于德国等发达国家,在我国也就是最近十多年才开始应用。非洲猪瘟的暴发助推批次化生产的开展,出于生物安全和生产效率因素而开展批次化的猪场占比逐渐增大。根据母猪群大小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批次化生产技术,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利用生物技术达到同批次发情、同批次排卵、同批次配种和同批次分娩等目的。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模式还有一个变革性的特点,就是可真正实现“全进全出”。母猪生产的批次化是一套以生产和服务组成的解决方案,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猪场的生产管理甚至整个猪场的管理体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也在解决养猪企业逐渐规模化后的痛点问题,即提升猪场的效率。通过批次化生产可以把以前不可控的、时间相对零散的生产管理方式转变为有计划的、可控的、时间相对集中的方式完成,批次化生产作为一种兼具安全和高效的养殖技术已经广泛地被国内的养殖业所接受,并是未来养猪发展趋势。
01批次化生产的优越性
1.1提高猪群整齐度
养猪业传统生产养殖模式中,猪场猪群的整齐度和均匀度较低,而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的运用可使母猪达到同时发情、同时排卵、同时配种和同时分娩的目的,大大提高猪群的整齐度。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母猪生产批次化良性发展,就类似于工厂生产零件,大家都长一样,从同一天生产出来,个头均一,体重相当,同步免疫,同时出栏。
1.2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方案
营养是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猪群维持机体健康和生长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母猪繁殖效率的一个重要的保障。通过批次化生产,可将处于不同繁殖周期的母猪都调整至处于相同的繁殖周期。比如说让母猪都处于后备期、妊娠期或泌乳期,这样有助于猪场依照不同日龄体重或性别进行单独设置,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方案,减少饲料营养的浪费,相对来讲会实现更大的效率提升。批次化生产的应用为精准营养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舞台,能有效保证母猪群体的健康。
1.3提升猪场经济效益
降本增效是当前养猪生产的管理重点,批次化生产与连续生产对比,批次化生产因不同时间段工作单一,更容易提高效率,提高母猪利用率,提升生产成绩。同时通过猪场产能的最大化和猪群健康度的提高,从而可以减少疫苗、用药的成本,也使得其他生产成本下降,最终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固定资产折旧为例,批次化生产管理过程中,根据产房批次栏位数量、分娩率,确定每个批次的配种数量,以期达到产房、妊娠单元的最大化利用。以500头母猪场为例,在未满负荷生产情况下,每减少50个单体栏空置,每头断奶仔猪销售成本就会相应减少5元以上。
1.4有利于疾病防控
非洲猪瘟后,所有养猪企业的共同命题就是如何提高生物安全的级别,而批次化生产在生产上所实施的“全进全出”生产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对猪场的生物安全有更为积极的帮助。从猪场或者是猪只本身来讲,因为批次化生产中间可以有一些时间间隔,比如说三周批或者四周批,批次之间空栏时间容易控制,这个时间可以用来集中对猪舍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等处理,为环控留下了较多时间,有助于猪疾病防控。
1.5提高职工福利
所有养猪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难的情况,批次化生产的模式也能给养猪企业带来改善。这种生产模式是将原有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模式,即每天都有断奶、配种及分娩的工作,改为在集中的时间段内完成母猪群的诱情、查情、配种、分娩等生产管理工作,使得工作更加有序、高效,有利于猪场更好的发展。工人有时间进行间断性的休息。对工人来说,工作量安排相对可控和合理,可避免出现过劳或者是过于清闲的时间,对工人而言福利提高了,增加了工人的幸福感,有利于猪场更好地发展。
02批次化生产影响因素
2.1猪群结构和栏舍构成
按照批次间隔时间的不同,批次化生产一般可分为一周批、两周批、三周批、四周批和五周批,猪场应根据本场的母猪存栏规模、栏舍条件等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表1)。在确定实行几周批生产管理模式后,接下来就是要做好母猪的生产管理。批次化生产中最重要的管理要素在于做好母猪的同期发情配种、同步妊娠、同步分娩及同期断奶操作,以确保同一批次猪群的全进全出。由于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发育阶段的不同,其生产管理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2.2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
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分为精准式和简式两种。最早,人们更习惯简式的生产模式,简式生产模式是通过对后备母猪饲喂烯丙孕素和经产母猪同期断奶的方式来达到性周期同步化的目的。采用这种方式,不需要使用促性腺激素进行处理。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必须进行发情鉴定,在实施过程中,对猪场的管理和操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过这种方式后期不需要用促性腺激素来技术处理。所以,简式生产模式从成本、操作层面上对猪场操作人员相对要轻松一点。但是这种模式需要观察猪是否发情,因为现在的猪种尤其是外种猪,发情表现不明显。所以,可能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猪只的人员来说,可能最开始有时候会出现遗漏,或者没有观察到猪只发情。简式定时输精对于同一批次猪群头数较多而人员不足时可以分散工作强度,但同一批次猪群配种时间会相差几天,降低批次整齐度。
而精准批次化生产主要依靠促性腺激素来控制卵泡的发育和排卵,不需要进行发情鉴定,操作方式相对简单,不管有没有发情,都按要求操作定时输精。精准定时输精可以缩短同一批次母猪的配种间隔时间,提高批次整齐度,但其对人员执行力要求较高,对激素注射时间和剂量也有较高要求,当同一批次猪群数量较多但人员较少时会增大工作强度,故其生产实践中不易实现。但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养猪水平的提高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精准定时输精或将成为趋势。
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企业可根据自身技术人才的储备及劳动力等各方面的配备来选择,只要运用得好,都可以提高种猪繁殖效率。
2.3生殖激素
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都可以使用外源生殖激素进行处理,使用激素关键是要了解卵巢的状态或卵巢处于哪个阶段,因为激素的使用对象必须是正常生理周期的母猪,步调一致,批次效果才理想。这就需要从猪群管理着手,要想做好批次化,一定要管理好猪群健康状况、背膘膘情和舒适度等。一定要把猪先养好,母猪群管理好,母猪才能够对外源激素有反应,在应激(热应激、疫病应激等)的情况下反应是最差的,所以要科学合理使用激素,才能更好地实现批次化生产。后备母猪一胎断奶母猪二胎综合征比较严重,断奶后24 h单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促进卵巢发育,72 h后再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排卵,再过24 h进行定时输精,受胎率能提高20%左右。对于经产母猪,应先把猪养好,依靠同期断奶来实现同期发情,少用激素干预。但是实行4周批时,经产母猪必须要用激素处理,而且激素的用量和使用时间都要精准。
母猪的超期不发情是影响生产性能和非生产天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超期不发情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烯丙孕素可以补充类固醇激素分泌不足,改变不发情的“稳态”,进而引起发情。同时,烯丙孕素也可以用于产房母猪,烯丙孕素可以抑制母猪哺乳期间的发情,断奶时再停用烯丙孕素,既不影响母猪的正常繁殖,也不影响泌乳能力。
2.4母猪的发情处理
需要入群的后备猪需要在配种时间段内发情并参与配种,这就要求对后备猪的发情有准确的信息记录,并使用生物技术手段控制后备猪的发情时间,使后备猪在体重日龄达标的情况下赶在配种期间内发情并参与配种。同时返情、空怀、流产的母猪不能立即入群,需要按照生产周期赶在配种周次发情入群,这就造成非生产天数的增加。由于部分后备母猪和返情、空怀、流产的母猪不一定能在需要的时间内发情,因此需要更多的待配母猪以保证满负荷配种,以减少空余分娩栏,使生产效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各个猪场配种分娩率不同,冬夏季的成绩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应随着该场不同季节之配种分娩率决定每批母猪配种头数,这使得满负荷生产变得难以计算。
2.5稳定的公猪精液来源
由于配种时间集中,种猪使用强度时强时弱,容易影响公猪精液质量,必须调整采精计划,即使非配种周之期间,还是需要对公猪做精液采集处理,以维持公猪正常的生理。同时易造成公猪使用年限降低,淘汰更新率升高。若周围有大型公猪站,则采用购买精液的方式是不错的解决方式。或者具备条件的场可将人工授精技术提升至子宫深部注精技术,减少公猪的利用,提高公猪利用率。
2.6营养因素
批次化生产中不同的母猪存在体况差异,母猪健康状况可能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营养的方式进行有效调控。精准营养的实施是批次化生产实现它最高效益的重要保障,它们是养猪生产中两个重要的抓手,两手一起抓,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2.7人员素质和技术
批次化生产要求对母猪群同期发情、同期分娩、同期断奶等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这就要求猪场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否则很难做好批次化生产管理,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调研表明,人员素质与技术是影响批次化水平的关键因素的猪场比例达到了33.75%,远远高出输精方式等因素。因此,提升猪场的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实现批次化生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对此,猪场管理层和技术负责人要熟悉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并且对批次化生产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步骤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结合场内实际制定详细的批次化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管理制度要求奖惩分明以达到鼓励员工的目的,操作手册要求通俗易懂、步骤分明以及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还要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培训、考核和反馈,让参与猪场生产的员工逐步了解并掌握其所负责的批次化生产中的模块和任务。
2.8工作安排
对于批次化生产的场,现场工作安排不合适时,工作量有时会不足,有时会过量。批次配种数量如果调整不当,或分娩率突发变化,可能造成生产不能满负荷。因批次生产工作比较集中,应事先调整或训练技术人力,将技术人力投入最重要的配种、分娩及保育工作。
03结语
总体上,批次化生产管理是大型规模化养猪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批次化生产管理有利有弊,具体如何选择需要考虑猪场的建设布局、人员配置、生产目标以及猪群情况综合考虑,不可草率行事。目前猪场批次化生产的最大问题在于繁殖成绩不稳定和激素的使用,需要逐渐加以改进。同时批次化管理技术的要求也高,需要先进完善的硬件设施,技术精湛和工作能力较强的养殖团队,严格完成每一环节,才能真正体现批次化生产管理在规模化养殖中的优势。随着国际养猪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批次化管理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对生产效益的促进作用。
王怀禹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充63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