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后猪群在生产育肥期的成本控制远不止控制饲料和药物成本那么的简单,而应该仔细分析本公司特有的风险因素来系统地解决,是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本文针对现代新式猪舍中断奶后猪群的成本管理做一些讨论。
一、收入
大猪销售盈利模式的收入部分,在既定的育肥能力(断奶后猪群的保育肥育舍面积)条件下,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单位时间内的售猪收入 = 单位时间内销售合格大猪的头数×单头均重(kg)×单价(元/kg)
从公式不难看出,单位时间内销售合格大猪的头数需要批次断奶仔猪饲养至合格大猪出栏期间的成活率、成品率来保证,单头均重需要关注期间内猪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差异,以及合格大猪单价以及不合格猪的比例,这三者构成了盈利模型中的关键收入部分。
在中国影响猪只销售单价的还有地域因素:即便在同一地区,不同屠宰场的收购标准和价格也并不相同,这就要求猪场的销售销售人员做足识别工作,找到价格相对较高的屠宰场。在不同地区,最佳的销售体重也不尽相同,比如西南地区,体重偏大的猪单价较高,而在华北平原有些地区,屠宰场往往压价收购体重超过130kg的猪。
除了品种、疾病等会影响猪只均匀度及卖价之外,还与母猪群的选配、公猪均匀度都对批次出栏体重的均匀度有直接的影响。
二、影响成本的因素
作为盈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成本组成在上述公式中已可窥知一二,如何在单位饲养面积内以最少的代价,最大限度的提供上市猪重量,就是成本管理的关键所在。其中,除了控制造成死亡的疾病,提高成活率之外,猪舍舍内环境控制、慢性疾病控制和用药都是影响猪群增重和均匀度的关键因素。
舍内环境控制。在猪舍的环境控制中,无论哪个季节,都需保证猪舍有所需的足够新风通风量,但现实情况是不少的猪场都把母猪场建设得很好,而忽略了育肥场的饲养环境,不能满足育肥猪快速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夏季的降温和冬天的通风换气是猪舍环境的管理要点。在冬季,生长肥育期猪群保温不足,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猪的维持需要,进而提高饲料消耗,影响生长。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往往倾向于过分强调猪舍的保温,对新风通风换气的关注不够,造成冬季猪舍中有害气体过多、水分过大,猪只体感温度并不高,而且易于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其实猪群冬天通风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减少有害气体,并带走过量的水分。
夏季降温不足,最直接的影响是减少采食量,如果不能根据实际采食量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当然就会直接造成营养摄入量不足;同时,猪的热应激也会造成养分的代谢水平,进一步造成猪的生长不良,增加饲养成本。
另外,有害气体和经常处于亚临床感染威胁的猪群,猪只就会消耗大量的营养成分来生产免疫蛋白以图抵御病原体的威胁和维持需要,不能有效地把养分用于生长。这个理论有大量的新文献材料支持,但是缺少见于国内研究文献。这也揭示了为什么亚临床猪病时,猪长得慢了猪舍中光照太强易造成的中大猪咬尾,也有实验证明,光照不足会导致猪的采食量不足或是不适,都会影响猪的生长和采食。
慢性局部流行疾病的影响。场内地方性流行的慢性疾病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传播不迅速但又长期缓慢流行的疾病形态的总称,如果治疗不及时,同样会造成经济等方面的长期危害。在养猪生产中,影响猪平均日增重、个体均匀度和饲料转化率,由于临床表现不够“剧烈”,而常常被忽略的慢性生产长育肥期疾病主要有三类。
第一步
猪枝原体肺炎。在我国的猪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便是猪的喘气病。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猪只以后的潜伏期很长,通常为8~13周,临床上很难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中大猪阶段才在临床上表现出持续干咳和气喘。感染后的中大猪通常表现为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变差,死亡率由增加。
猪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靶组织主要是支气管上皮细胞,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针对的肺泡巨噬细胞一样,常见两者的混合感染,从而严重影响感染猪的正常呼吸,抵抗力减弱。在我国,传统的开放式育肥猪场不免疫喘气苗时,经常见到不同程度的死亡增加,眼看不到的则是更为严重的生产迟滞和成本增加。
目前控制喘气病有最好的办法仍然是实行育肥群的全进全出并保证足够的空栏时间,改善猪舍通风换气设施。根据此病感染后潜伏期长的特点,有计划地、提前免疫优质的喘气病疫苗是产出较佳的投资。免疫时机通常在断奶时,一般不要迟于断奶后一周。如果免疫不足,提前发现有症状的猪只非常重要,刚发现有个别猪只感染时,应全批次饲料添加治疗量的抗生素5~7天集中治疗。
第二步
回肠炎。造成回肠炎的胞内罗宋菌感染的早期,同样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除非急性发病,一般也不会造成生长育肥期猪群的大量死亡。感染后,早期出现的出血性肠炎时间通常较短;小肠内膜很快增生变厚,小肠壁绒毛很少或不能吸收回肠段的营养,主要影响消化系统小肠中段的营养吸收。感染回肠炎的中期,虽然猪只采食量未见明显降低,但是料比很差,造成部分猪只掉队。
回肠炎的治疗需要结合育肥场的条件,管理状况好一些的猪场,不用每批都免疫,通常的建议是在诊断出的易感期初期,集中使用一次优质的抗生素。在保育期,感染时间通常比喘气病要晚一些。新式猪场的保育中后期,通常在保育转到大猪的日龄阶段可以集中使用一次抗生素来净化、控制回肠炎,一旦发现有回肠炎症状的猪只,特别是保育中后期,感染率就相当高了,必须进行治疗。
第三步
圆环病毒病。二型圆环病毒的感染非常普遍,对中大猪只生长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主要影响中大猪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并可直接造成部分猪只死亡。大家的重视度仍然不够。目前,控制圆环病毒病主要还是靠疫苗免疫,圆环病毒疫苗的免疫频率和免疫时机,要视猪场中散毒量的情况,如果发病散毒的猪少,毒量小,使用疫苗免疫完全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用优质圆环病毒疫苗免疫的猪场在中大猪的生长速度和料比都有很不错的效果。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影响猪只生长速度的慢性疾病以外,蓝耳病和伪狂犬的继发感染造成中大猪的生长缓慢在中国也非常普遍,尤其是最近几年伪狂犬造成的呼吸道病变。伪狂犬在中大猪阶段很少会造成猪只大量死亡,最主要的危害是大猪呼吸道病明显增加,饲料中添加药物很难治愈。比较好的方案是在中猪阶段加强免疫一次伪狂犬疫苗,最好是保育期末、中猪阶段采用活疫苗 + 灭活苗结合的方式免疫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是病毒性疾病,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另外,腹泻型的疾病也会影响生长速度,导致个别猪死亡的,更主要是会严重影响料比。
需要注意的是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PEDV和TGE、包括近年来新型猪痢疾的感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会严重影响饲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缓慢。
减少抗生素使用一些猪场为了所谓的“猪群保健”,不断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亚治疗量甚至添加治疗量的抗生素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虽然在饲料中添加微量的抗生素可以起到促生长的作用,但长期在饲料中添加亚治疗量的抗生素不仅对病毒性感染没有实际意义、增加养殖过程中的成本,还会严重干扰到生长育肥期猪只体内自身的健康菌群,甚至造成营养性的腹泻。 另外,事实证明,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保育和育肥期每头猪使用的疫苗和兽药完全可以维持在每头猪30元以内。
精准营养与饲养是指养猪人要知道在自己的猪场条件下(包括本地季节、温湿环境、通风、饮水等条件)、自己所饲养的猪群的营养需要、能量需要、有效氨基酸需要以及采食量,同时,根据这些需求调整饲料配方,以给猪群提供精准的营养。这是生长育肥期饲料成本控制最核心的技术,需要专业人员来制定方案。
粉碎粒度在我国的饲料加工过程中的度量和调整都重视不够。实验证明,在目前饲料原料价格高居不下的形势下,保育肥育期猪饲料的平均粉碎粒度在500微米左右是合适的。粉碎太细增加电耗太多,粉碎过粗则不利于提高饲料转换化率。
料槽调节是我国的养猪生产者节约饲料成本的另一重要机遇。近年来的多项科学试验证明,高质量的可调式饲槽,可以显著降低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
停料是保育肥育期饲喂管理常见的另一方面问题:一些试图通过减少投料饲喂次数来减少饲料浪费的猪场,常常见到下次投料前饲槽全空的现象,不再是真正的自由采食,实际造成育肥期饲喂不足。超过24小时的停料即可造成大猪轻度的胃溃疡和生长迟滞。
饮水的质量也须加以关注。水中金属离子过高,就会减少或抑制营养的吸收。另外,有些地区的水源中含有造成腹泻的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常造成腹泻,影响猪只的生长,增加养殖成本。因此,猪舍中的饮水卫生也是直接关乎养猪成本的重要因素。
种质改良是关乎养殖成本的最根本因素。种质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猪的成本。一是生长速度,二是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平均日增重的遗传力中等,35%的生长速度、30%的瘦肉量和25%左右的饲料转化率均是由遗传决定的,饲料、疾病、管理等环境因素影响了其余部分。所以要从根本上来解决成本问题,纯种水平的选育进展至少有30%左右可以影响保育育肥期的增重和卖价,通过多系杂交配套更可扩大此类影响。
因此可见,生产育肥期的成本控制远不止控制饲料和药物成本那么的简单,而应该仔细分析本公司特有的风险因素来系统地解决,是科学的方法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