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丹育猪以高产著名于世,但由于猪场建设、饲养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让丹育猪在中国的生产性能未能达到预期,但丹育种猪在中国养猪业的受青睐程度仍越来越高。猪译馆特收集整理了一系列丹育相关资料,目前正在转载当时丹麦养猪研究中心制作的丹育《后备母猪管理指南》,敬请关注。
编者的话
丹育后备母猪的精准培育是丹育猪高产、稳产的前提。顺便推荐给学习专业英语的爱好者,这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这也是一份做猪场操作标准流程SOP的很好的资料。
8.生长过程中的群体适应性
让后备母猪获得群体等级形成的经验
在群体适应前,后备母猪应安排在一个稳定的等级排序清楚的群体中。它们可从约60kg体重时开始群体适应性训练。
不要在训练母猪使用电子母猪饲喂器时,进行群体适应性的训练。
进行群体适应性训练的圈舍地面必须是防滑的。圈舍中还必须有可以躲藏的地方。
与较大的后备母猪进行群体适应性训练时,要和已与较大后备母猪接触过的一群较小后备母猪一起进行。
a) 通过打开相邻两个圈之间的门,每个圈中至少有6-8头后备母猪。
b) 在一个动态的圈舍中,持续转入60kg的后备母猪群,并且4周后转出。然而,在群体中最多只能有3-4个年龄段的猪群。
与经产母猪进行群体适应性训练时,需通过保留后备母猪原有的躺卧和采食区域来进行。如后备母猪可以饲养在经产母猪旁边的圈舍内,打开这两个圈间的门。这需要持续7-14天。
必须对群体适应性训练进行监督。前3天需要额外的关照,特别是对个体的单独处理和转移到休息区域。
后备母猪和一头妊娠母猪的群体适应性训练。
群体适应性训练要根据每个群体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策略。
生长过程中没有群体适应性训练的危害
增加受伤的风险,减少使用寿命。这是因为在配种和妊娠舍中,需要更多的和更长时间的争斗才能形成群体等级排序。
没有接受群体适应性训练的母猪,不会评估比它强大的对手,导致它在放弃打斗并离开时,会严重受伤。
没有策略的群体适应性训练的危害
1、后备母猪在与很多其他母猪混群时会受到应激和伤害。
2、不同品种的后备母猪有不同的性情,导致一些个体会有不平等的争斗。
3、圈舍中母猪太拥挤,增加腿部疾病和应激。
补充说明
群体适应性训练的目的,是让后备母猪在等级形成的过程中,学会自我适应。通过让后备母猪接触其他显著比它们大的母猪,从而获得评估对方实力的经验, 同时逃避也是一种避免冲突的方式。当不熟悉的、体型相差较大的母猪混群时,等级争斗的次数和持续时间都会减少。
等级排序形成的经验能教会较小母猪避免对抗,也易于找到躺卧和采食的区域。
在接受过群体适应性训练的稳定群体中的后备母猪,彼此之间不会对抗。因此只会在遇到那些较大的可能后后备母猪有关联的母猪(如与经产母猪混群)时,发生对抗。
后备母猪在新的饲喂体系或新的圈舍体系中进行群体适应性训练,其效果会大打折扣。
由于群体适应性过程中会引起对抗,所以防滑的地面很重要,这样就不会因为滑倒而造成伤害。躲藏处使较弱的/较小的母猪可以选择在一次对抗后逃离较大的/较强的母猪。躲藏处可将圈舍分成两个躺卧区域。
对体型大小有明显区别的后备母猪进行合群时, 进行群体适应性训练很重要。群体适应性不仅仅是将大小一致的猪重复混群。大小差异不大的猪仍会对抗,因为它们很难评估与自己大小一致的对手。
在一个动态群体中,最多可容纳3-4个年龄段的群体,这意味着群体中每头后备母猪不会参与超过3-4次群体适应性的形成。
后备母猪应能进入它们熟悉的圈舍,可以回到自己熟悉的躺卧和采食的区域。如果将后备母猪直接转入经产母猪圈舍,对它们来说,很难在陌生的圈舍找到躺卧和采食的区域,这会引起不必要的应激。
与不熟悉的猪相遇时,会有等级争斗的危险,且伤害是最大的。由于在几天内新的群体等级会形成,即后备母猪知晓比它们更强大的对手,对抗的次数会减少。缺少对母猪疼痛的处理,导致后备母猪少吃少喝和少行动,这样它们群体适应性的经验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