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母猪淘汰原因是什么?降低母猪死淘率的措施有哪些?
来源:猪业科学 2022-09-19 15:23:30| 查看:
次
母猪繁殖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淘汰生产性能低下及无法继续正常生产的母猪对规模化猪场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母猪的淘汰可分为正常淘汰和异常淘汰,正常淘汰主要是指高胎龄(6胎以上)且生产性能低下的母猪,这一部分淘汰是保证母猪繁殖和使用效率的基础;异常淘汰是指因肢蹄病、死亡、久不发情、屡配不孕、子宫炎、久治不愈及其他原因而导致的淘汰,这一部分淘汰给猪场生产带来压力,尤其是当异常淘汰率较高的时候,将严重影响整个猪群生产的稳定性和猪场经济效益。
因此,生产者应该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母猪异常淘汰,从而保证猪场高效运行。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某规模化猪场在2013年间淘汰的423头母猪进行统计,分析了导致该猪场母猪淘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降低母猪死淘率的措施。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所调查的母猪来自河南省某猪场,2013年间母猪月平均存栏1 054头,在2013年淘汰及死亡共423头母猪,这些母猪均有详细的淘汰或死亡记录。
1.2方法
对2013年度内所有死亡、淘汰的母猪进行统计,统计内容包括死淘时间、原因等,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该猪场在2013年共淘汰423头母猪,年母猪淘汰率为40%(423/1054)。从淘汰原因来看,高胎龄和肢蹄病是造成生产母猪淘汰的主要原因,占总淘汰母猪的54.14%。另外,该场母猪的死亡率高达9.69%,处于较高水平。
3母猪死淘的原因分析
3.1正常淘汰
因高胎龄淘汰的母猪属于正常淘汰。为提高母猪生产水平,淘汰6胎以上且繁殖性能差的母猪是很多猪场一致采取的办法。本次调查中,因高胎龄而淘汰的母猪有164头,占了总淘汰母猪数的38.77%。
3.2异常淘汰
3.2.1繁殖障碍
因繁殖障碍淘汰的母猪仅次于高胎龄,同时是该猪场母猪异常淘汰的第一大原因,占该猪场母猪淘汰总数的22.46%,其中久不发情为8.51%,屡配不孕为7.33%,子宫内膜炎症状明显且治疗效果不佳直接淘汰的母猪为6.62%。母猪繁殖障碍的发生主要与母猪的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良、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足或过剩、饲料霉菌毒素超标、子宫内膜炎以及某些病原感染(伪狂犬病病毒、乙脑病毒、细小病毒、猪瘟病毒、衣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有关。另外,猪场饲养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对母猪繁殖障碍的发生率造成直接影响。
3.2.2肢蹄病
在规模化猪场,因肢蹄病造成的母猪异常淘汰仅次于繁殖障碍。母猪肢蹄病的发生主要与品种、年龄、营养、感染、圈舍建造和长期缺乏运动有关。按照是否具有传染性可将肢蹄病分为传染性肢蹄病和非传染性肢蹄病,传染性肢蹄病有口蹄疫、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和猪丹毒等几种;非传染性肢蹄病有肢蹄变形、软组织伤、骨骼伤、神经性肌肉麻痹症、化脓性炎症、风湿性关节炎、瘫痪等几种。由于该猪场对后备母猪的肢蹄挑选比较严格以及高胎龄母猪的及时淘汰,所以因肢蹄病淘汰的母猪仅占总淘汰率的15.37%,属于较低水平。
3.2.3死亡
母猪死亡是所有猪场均需面对的问题。北美流行的猪场管理软件Pig Champ的数据显示,加拿大母猪群中年平均死亡率为7.2%,最差10%的猪群平均死亡率达10.8%。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的John Mabry通过对42个猪群的研究发现,母猪死亡率从1992年的3.7%上升至2001的7.3%。造成母猪死亡的直接原因和诱因主要有腿病、缺水、感染性疾病、药物引产、助产、高温高湿、采食量不足、有病发现不及时、饲喂不当、胃溃疡、环境卫生差、延期淘汰等。从管理与母猪的角度来看,涉及到营养和饲喂、圈舍设施环境、管理水平,母猪更新比例、母猪群体大小、母猪所处的生产阶段、母猪体况等几个关键点。而该场母猪的年死亡率为9.69%,处于较高水平;导致该场母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胀气,占异常淘汰死亡总数的51.22%。
3.2.4久治不愈
主要是指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胃溃疡以及原因不明的长期不食等疾病,虽经过治疗,但效果不好或容易反复,最终丧失种用价值只能淘汰。
3.2.5其他
主要包括产后无乳、少乳、连续2胎产仔少、母性差以及流产后失去价值母猪。对于这类低生产性能的母猪,只有尽早将之淘汰,才能减少投入,降低损失。
4降低生产母猪死淘率的措施
4.1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是降低母猪死淘率的基础。按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科学合理地搭配饲料,保证各阶段母猪的营养需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每天饲喂一定量的青饲料。做好母猪舍通风换气,降低猪舍有害气体浓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减少饲养密度,避免机械损伤。另外,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严控饲料原料品质。猪场应建设舍外运动场,断奶母猪、后备母猪都可以定期放出去运动。
4.2保持合理的母猪群年龄、胎次结构,严格挑选后备母猪
均衡淘汰经产母猪和补充后备母猪,保持合理的母猪群年龄结构、胎次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母猪窝均产仔数和母猪带仔能力,并减少母猪的死亡以及因为大量淘汰高胎龄母猪而导致的生产成绩受到影响。在后备母猪的选择上,要以其父母代种猪的生产繁殖性能为依据,避免选留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和存在其他先天性繁殖障碍的后备母猪,减少后备猪因不发情及屡配不孕导致的淘汰。
4.3预防繁殖障碍性疾病
预防母猪繁殖障碍首先要规范技术员人工授精、分娩助产的操作,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生殖器官疾病的发生几率。针对子宫内膜炎、母猪屡配不孕以及不发情在猪场多发的现状,应积极查找原因,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治疗患有繁殖障碍疾病的母猪,对治疗效果不佳、连续返情2~3次以及长期不发情虽经处理仍无法正常配种的母猪坚决予以淘汰。
4.4降低母猪肢蹄病发生率
肢蹄病是导致能繁母猪异常淘汰的第二重要因素。因此,在母猪不同生产阶段提供与之对应的营养丰富而平衡的全价配合饲料,保证饲料中能量、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的供应量。在选择后备猪时,通过体形评分,选择骨骼结构好,肌肉分布均匀的后备母猪。改善地面结构,避免因地板过于光滑或粗糙造成的肢蹄损伤;定期将母猪赶到室外进行运动,以锻炼母猪肢蹄;平时应多观察,将患有肢蹄病的母猪单独饲养,并给予必要的治疗。另外,在寒冷的冬季,母猪舍应有必要的保暖设施,并应在饲料中加入生物素和蛋氨酸锌。
4.5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母猪死亡和淘汰
猪场应定期开展配种人员技术培训,规范发情鉴定技术及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选用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饲养员和技术员,保证分娩母猪安全生产,减少子宫炎症及确保母猪在断奶后有合适的膘情。为切实减少母猪的非正常死亡,饲养人员平时应多观察,熟悉自己管辖区域母猪的健康状况,发现病猪及时报告治疗。另外,养殖场应规范生产记录(包括淘汰记录),以便实时监测本场母猪的淘汰率及淘汰原因,特别是当异常淘汰率上升的时候,一定要分析原因,然后予以解决。
5小结
母猪是养猪生产的基础。因此,降低母猪淘汰率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除了高胎龄(6胎以上)和后备母猪(容易因骨盆狭窄引起难产甚至死亡)外,母猪的死亡和淘汰大部分是由人为管理因素引起的。集约化养猪采用的高密度饲养使得猪只运动空间小而容易引起肢蹄异常,饲养管理不当导致母猪膘情过肥或过瘦,患病猪发现治疗不及时、不到位使本能恢复正常的猪不能及时恢复,人工授精、分娩助产等技术操作不到位导致生殖系统炎症的多发,最终导致母猪的死亡和淘汰率维持在偏高水平,严重影响猪场经济效益。因此,针对上述原因,猪场应该采取诸如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挑选后备母猪、预防繁殖障碍性疾病和肢蹄病以及加强员工培训和考核监督等综合措施,以期延长母猪的在群寿命。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