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是养猪生产的基础,种猪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猪场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所有优良的种猪都是人类长期选择与培育的结果,种猪的优良性状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选择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种猪的选择是提高其生产性能的重要手段。
1 种猪选择标准
1.1 外形选择(鉴定、评定)
外形即是外部形态(外貌、外观),古代称为“相”,外形不仅反映猪的品种特征,而且能反映出猪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健康状况和适应能力。因此,外形选择是种猪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点对待。
1.1.1 熟悉猪体表各部位名称
熟悉猪体表各部位名称是外形选择的基础(图1),是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出符合外形要求的种猪。因此,工作人员在对种猪进行外形选择之前,必须熟悉猪体表各部位名称,以便能对种猪外形各部位进行准确详细的鉴定。
图1 猪体表各部位
1.颅部 2.面部 3.颈部 4.髻甲 5.背部 6.胸侧部(肋部) 7.胸骨部 8.腰部 9.腹侧部 10.腹底部 11.荐臀部 12.股部 13.股后部 14.小腿部 15.跗部 16.跖部 17.趾部 18.肩部 19.臂部 20.前臂部 21.腕部 22.掌部 23.指部 24.肩关节 25.肘突 26.髋结节 27.髋关节 28.膝关节
1.1.2 整体鉴定
整体鉴定是种猪入选的基本条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定。
(1)符合本品种特征。所选择的品种必须与该品种外貌特征相一致,重点是观察毛色、耳型与面部特征(如金华猪与汉普夏猪的毛色都两头黑中间白,但还是有不同之处的;长白猪与大白猪毛色都是白色的,但耳朵的大小、状态是不一样的)。
(2)体质健康。通过观察种猪的运动过程,看行走是否协调与稳定,四肢是否存在疾患(如外伤、跛行、关节炎等),体重和日龄是否匹配(图2、图3)。发现有不健康猪只不能选留。
图2 良好的前腿弯曲,运动协调,腿部与肩部良好的角度
图3 跗关节轻微弯曲,步伐舒展,理想的腿型与步态
(3)生殖器官正常。生殖器官有缺陷的应该淘汰。
1.1.3 分体鉴定
(1)头颈
头以偏小为好,额部要稍宽,上下唇齐,鼻孔大,鼻镜湿润,嘴大而齐,长短适中,颈部长短、粗细适中,并与头、躯干结合良好。
(2)四肢
四肢结实健壮,肢势端正。蹄质坚实、无裂纹(图4),脚趾大而均匀(图5、图6),无卧系(图7、图8),无羊蹄,站立或行走时无X和O型腿。
图4 蹄裂
图5 蹄甲不均
图6 蹄甲畸形
图7 膝关节严重弯曲
图8 跗关节严重弯曲
(3)乳房和乳头
乳房发育正常,乳头数量在7对以上,乳头排列均匀整齐,乳头行距、间距、长短适中(图9),母猪的乳头要靠前,最后两对乳头尽量不要藏在两腿之间或者更靠后的位置(图10)。无瞎乳头、翻乳头、副乳头、木乳头等无效乳头(图11、图12)。
图9 乳头排列整齐均匀
图10 最后两对乳头的位置太靠后
图11 副乳头、木乳头等无效乳头
图12 内翻乳头
(4)生殖器官及神态
公猪头颈粗壮,眼大有神,无泪斑、红眼;10月龄后满嘴白沫,神情高昂,阳刚威猛,有雄性悍威;睾丸发育良好,睾丸大且左右匀称(图13),无单睪、隐睪、疝气等现象(图14-18)。母猪相对清秀,线条圆润,仪表端庄;阴户发育良好,阴户充盈,阴户尖下垂。阴户尖端上翘(阻止尿液流出)、阴户过小者不能留种(图19-21)。
图13 睾丸大且匀称
图14 睾丸大小不一
图15 睾丸太小
图16 睾丸水平高度差超过1.5 cm
图17 阴囊疝
图18 脐疝
图19 阴户过小
图20 阴户尖端上翘
图21 无肛门
(4)前躯、中躯、后躯
胸宽深,腹线平直,肩、背、腰各部结合良好,背腰平直,弓背与凹背不能入选(图22-23)。
图22 弓背
图23 凹背
1.2 生长发育与胴体性能测定
1.2.1 生长发育性状
要求生长速度快,150日龄时体重达到100 kg,180日龄时体重达到120 kg;耗料少,30~110 kg阶段料重比在2.5以下;体躯要长,达100 kg体重时体长>100 cm。生长速度与饲料利用率呈负相关,生长速度容易度量,所以在生产中直接测定生长速度。
1.2.2 胴体性状
背膘厚是衡量猪胴体瘦肉率高低的一个间接指标,背膘厚与胴体瘦肉率呈负相关,背膘越薄,胴体瘦肉率越高。所以,种猪背膘要薄,要求校正到100 kg体重P2点背膘厚在11 mm以下。
对于生长发育与胴体性状的选择标准因不同品种、品系、个体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应达到最低标准。同时,还可以用生长速度、背膘厚和体长这几个性状构成一个选择指数,根据计算出的指数值高低进行选择。
2 阶段选择
猪只的性状是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种猪选择,是由小到大逐步选留的过程,一般分为断奶阶段、测定结束阶段、繁殖阶段和成年阶段的选择,且不同阶段选择方法不一样,侧重点与技术措施不一样。
2.1 断奶阶段选择
此阶段应以祖先系谱成绩选择为主,结合仔猪体重及外形进行挑选。先从亲代(祖父母、父母)生产性能高的窝中进行窝选。在窝选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的选择,要求选出的断奶仔猪符合本品种外貌特征,且体质健壮、生长发育好,断奶体重大,毛色纯正,皮肤红润,背部宽长,四肢结实,无遗传缺陷,生殖器官正常,乳头7对以上。
断奶阶段选择时要尽量多留,一般来说,最终预定留种数量与初选数量比母猪是选1头留5~10头,公猪选1头留10~20头,以便以后有较多的选择机会,选择强度越大,选出的种猪质量越高。
2.2 测定结束阶段选择
5~6月龄时种猪性能测定基本结束,体重一般达到100~120 kg,除繁殖性能外,一些重要生产性状如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背膘厚、眼肌面积、胴体瘦肉率等都能表现出来。因此,这个阶段是种猪选择的关键时期,应作为主选阶段,应以个体选择为主,主要查看种猪的外形和生产性能表现。
2.2.1 外形选择
要对这个阶段的种猪外形再进行一次普查,发现有体质不结实、肢蹄存在明显问题、乳头有损征、表现出遗传缺陷、生殖器官有异常者等,都必须淘汰。
2.2.2 据生产性能及生长发育选择
通过外形选择后留下来的个体可根据生长速度、背膘厚和体长三个生产性状构成综合选择指数进行选择,严格按计算出的指数值高低进行选择,其选择指数公式如下:
指数=(2X+Y-Z/3)×100,X为生长速度(g/d),Y为个体体长(cm),Z为个体背膘厚(mm)。另外,也要参考同胞的成绩。此阶段的选留的数量要比最终留种数量多15%~20%。
2.3 配种、繁殖阶段选择
种母猪达到这个阶段时,已经经历了断奶与测定结束阶段两次选择,对其祖先和自身的生产性能与外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这个时期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有以下问题的母猪可考虑淘汰:①至7月龄后无任何发情征兆者。②屡配不孕者。③断奶后不按时发情且采取一定的催情措施后仍无效者。④母性太差者。⑤连续2胎少乳或无乳者(营养、管理正常)。⑥产仔数过少者。⑦生长发育慢、达不到选育指标者。⑧所生仔猪中有畸形及遗传缺陷者。⑨其他原因而不能再利用者。
留下来的个体可按照产仔数与断奶窝重构成综合选择指数进行选留,按计算出的指数值高低进行选择,其选择指数公式如下:指数={(x+y)/2}×100。x为产仔数,y为断奶窝重。
2.4 成年阶段选择
此阶段是种猪选择的最后阶段,公猪正式参加了配种,母猪已经有了二胎以上的繁殖成绩,同时也有后裔生长和胴体性能的成绩,此时主要根据本身、同胞及后代成绩进行选择,决定是否进入核心群。
3 种猪选择注意事项
3.1 不要过分的追求体型
种猪的体型固然重要,但不能刻意的去追求体躯长、臀部发达的种猪,而忽视其健康状况与生产性能,这将埋下一定隐患,种猪的利用价值会下降,淘汰率升高。所以,在种猪选择过程中,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3.2 做好种猪系谱档案记录
种猪的系谱档案是种猪选择的必备条件之一。选择时应建立相配套的详细档案记录材料,记录的信息要全面,其内容主要包括种猪的编号、祖先信息、生产性能测定、外形鉴定以及疾病方面的数据等,其作用在于为种猪选择提供基础数据,确保遗传质量和生产性能,以便提高养殖效益。
3.3 测定的条件要一致
(1)测定种猪的品种、品系、月龄、体重及饲养管理条件一致。
(2)测定的时间、地点和季节要相同,以便真实反映出各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从而提高选择的准确度。
(3)测定的人员、方法、工具最好保持恒定,测定人员责任心要强,对测定程序、操作规范及方法要熟练掌握。
(4)测量工具要提前检查校正,看是否存在异常问题,减少测量上的误差。
3.4 种猪选择时要胆大、细心、认真
测定人员要放开手脚,在某些部位鉴定时,需要近距离接触种猪时,必须蹲下认真、仔细的查看种猪只的腹部,并用手去触摸;如果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最好带着手电筒观察猪只,这样才能更清楚、准确的做好鉴定工作。当然,测定人员在鉴定时要时刻提高警惕,避免被种猪攻击而受伤,尤其是在对种公猪鉴定时,更应该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