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分娩率低下不仅意味着巨大的饲料、人工和设施资源浪费,更会打乱生产计划,降低整体盈利能力。本文将系统性地探讨提升母猪分娩率的关键策略,涵盖遗传选育、精准营养、科学配种、环境优化、健康管理及数据追踪六个领域,供大家参考学习。
01奠定高产的基础
1.科学选种
核心指标:重点关注产仔数(总产仔数、活产仔数)、断奶仔猪数、母性能力(哺乳性能、护仔性)、使用年限(淘汰率)、肢蹄健壮度等。
数据驱动:严格依据育种值(EBV)或基因组选择(GS)结果进行选留,而非仅凭外观。
引种管理:从高健康度、信誉良好的核心种猪场引种,执行严格的隔离检疫程序(建议30-45天)。
2.精细化的后备母猪培育
目标设定:培育出体况达标、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良好繁殖潜力的后备母猪。
关键培育措施:
营养调控:使用专门的后备母猪料,保证充足且平衡的营养(尤其蛋白质、氨基酸、钙磷、维生素A、E、生物素、叶酸等)。避免过度肥胖或消瘦。
生长控制:控制生长速度,避免过肥。建议在配种前达到目标体重(如135-150kg)和背膘厚(如16-20mm P2)。
初配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年龄:≥220-240日龄
体重:≥135kg
背膘厚:P2点16-20mm
至少经历2-3次规律发情
驯化与接触:配种前4-6周,有计划地接触经产母猪粪便、调入配种舍靠近公猪栏,进行公猪诱情刺激,促进发情启动和同步化。
02精准营养管理
母猪不同繁殖阶段(后备、配种、妊娠、哺乳)对营养的需求差异显著,精准供给是维持良好体况、支持胚胎发育和保证下次正常发情的关键。
1.配种期(断奶至配种后7天)
短期优饲:断奶后立即提高饲喂量(3.5-4.0 kg/天)或使用高能高蛋白日粮,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数增加。
配种后限饲:配种后立即转为低采食量(1.8-2.2 kg/天),维持7天左右。此阶段高采食量会增加代谢负担,降低孕酮水平,不利于胚胎着床和存活。
2.妊娠期(配种后7天-分娩)
前低后高:妊娠前期(1-30天)维持较低饲喂水平(2.0-2.2 kg/天),控制体况,减少胚胎损失。妊娠中期(31-90天)根据体况调整(2.2-2.6 kg/天),满足母猪自身维持和胎儿缓慢增长需求。妊娠后期(91天-分娩前)显著提高饲喂量(3.0-3.5 kg/天),满足胎儿快速生长和乳腺发育的营养需求。
纤维重要性:保证足够粗纤维(≥6%),增加饱腹感,防止便秘,改善肠道健康。
关键营养素:确保常量矿物质(钙、磷)、微量元素(硒、锌、碘、铬)、维生素(A、D、E、叶酸、生物素)的充足且平衡供应。
3.哺乳期
最大化采食:产后逐步增加采食量,目标是在产后7-10天达到最大化(自由采食或6.0 kg以上)。高采食量是保证充足泌乳、减少哺乳期体重/背膘损失、促进断奶后及时发情的关键。
高能高蛋白:使用高能量密度、高优质蛋白的哺乳料。确保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充足。
饮水保障:提供充足、清洁、流速快的饮水(>5 L/分钟),哺乳母猪日饮水量可达30-40L。
03精准配种管理
1.发情鉴定:准确是前提
核心方法:主要依靠公猪接触测试(试情公猪必须是性欲旺盛的成熟公猪)结合压背反射观察。
关键表现:静立反应(母猪在公猪存在或压背时静立不动、竖耳)是发情盛期最可靠的标志。此外还需观察外阴红肿、粘液分泌(从水样变粘稠)、鸣叫、爬跨其他母猪等行为。
频率与时间: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发情鉴定(建议早晚各一次),每次保证充分的公猪接触时间(鼻对鼻接触至少30秒)。早晨发情鉴定尤为重要。
人员培训:操作人员需经验丰富、细致耐心、标准统一。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2.精准输精:时机决定成败
理论基础:母猪排卵通常发生在发情中后期(静立反应开始后36-44小时),卵子受精能力仅维持约8-12小时,精子在生殖道获能并维持受精能力约24-48小时。
常规策略:在出现稳定静立反应(0小时)后,进行第一次输精;间隔12-24小时(通常16-18小时)后进行第二次输精。这是最常用策略。
深部输精:使用特殊输精管,将精液越过子宫颈直接输入子宫体。可显著降低每次输精的精液剂量(15-20亿有效精子),提高精子利用率,尤其适用于低活力精液或长途运输精液。对操作技术要求更高。
输精操作规范:
确保环境安静、卫生。
输精前彻底清洁母猪外阴。
正确插入输精管,确保锁紧子宫颈。
输精过程缓慢(5-8分钟),配合压背刺激促进子宫收缩吸收精液。
输精后缓慢拔出输精管,避免精液倒流。
详细记录发情表现、输精时间和操作员。
母猪发情鉴定与精准输精操作流程
发情鉴定开始
↓
每日早晚定时进行发情鉴定(带成熟公猪)
↓
观察母猪行为:是否接近公猪?外阴红肿?粘液分泌?
↓
进行压背测试:是否有静立反射?(关键指标!)
↓
是→记录首次稳定静立时间(设为0小时)→标记该母猪
↓
否→继续观察
↓
[对标记母猪]安排输精:
↓
方案1(常规):首次输精(0小时)→间隔16-18小时→第二次输精
↓
方案2(深部):首次输精(0小时)→间隔16-18小时→第二次输精(可选)
↓
规范输精操作(清洁、插入、锁紧、缓慢输注、刺激、防倒流、记录)
↓
结束
04营造最佳环境
1.温度控制:避免热应激
危害:热应激是导致夏季母猪流产、死胎、弱仔增多、断奶后不发情或发情异常(安静发情)的主要环境因素。高温降低采食量,影响内分泌(降低LH分泌和孕酮水平)。
降温措施:
通风:保证足够通风量,降低舍内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使用负压通风、隧道通风或精准控制的侧墙通风。
湿帘-风机系统:最有效的降温方式,尤其适用于高温低湿地区。
滴水/喷淋+通风:在颈肩部滴水或间歇性喷淋,配合强通风蒸发散热。注意避免直接喷淋腹部和过湿地面。
地板降温:在限位栏或分娩栏下方铺设冷却水管。
遮阳隔热:猪舍屋顶、外墙做好隔热,避免阳光直射。
2.光照管理:
重要性:充足的光照(150-200 lux,相当于晴天室内明亮处)和适当的光照时长(14-16小时/天)对维持母猪正常繁殖生理节律至关重要,能促进卵泡发育、发情表现和激素分泌。
实践:在配种舍和妊娠舍安装人工补光系统,确保光照强度和时长达标。自然光照不足时及时补充。光照分布均匀。
3.空气质量:
关键指标:氨气浓度<20 ppm,硫化氢浓度<5 ppm,二氧化碳浓度<1500 ppm,粉尘浓度尽量低。
措施:良好的通风系统是基础。及时清理粪污,保持地面干燥。合理设计排污系统。使用空气过滤系统(尤其在公猪站和核心群)。
4.空间与设施:
减少应激:避免过度拥挤(尤其在群养妊娠舍)。提供坚固、防滑的地面。保证饮水器数量充足、水流足够。料槽设计合理,减少采食竞争。
05筑牢健康防线
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导致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和返情率升高的直接元凶。
1.核心防控原则:
生物安全:是防控疫病的基石。严格执行引种隔离、人员物资车辆消毒、分区管理、全进全出等制度。
免疫接种: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和监测抗体水平。
监测与净化: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如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细小病毒等),了解猪群健康状况,必要时采取净化措施。
合理用药与保健:在兽医指导下,针对性地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性保健(如产前产后母猪保健)和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
2.重点防控疾病:
病毒性疾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PRRS)、伪狂犬病(PRV)、猪瘟(CSF)、日本乙型脑炎(JE)、细小病毒病(PPV)、圆环病毒病(PCV2)。
细菌性疾病: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衣原体病。
寄生虫病:弓形虫病。
06数据驱动决策
“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建立完善的繁殖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是提升分娩率不可或缺的环节。
1.核心数据记录:
配种记录:母猪号、与配公猪/精液号、配种日期、配种时情期、配种操作员。
妊娠诊断记录:诊断日期、方法(B超/眼观)、结果(阳性/阴性/可疑)、诊断员。
分娩记录:母猪号、分娩日期、总产仔数、活产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弱仔数。
断奶记录:母猪号、断奶日期、断奶仔猪数。
淘汰死亡记录:母猪号、日期、原因(繁殖障碍、肢蹄病、疾病、低产等)。
2.关键指标计算与分析:
分娩率(Farrowing Rate):(分娩母猪头数/配种母猪头数)*100%。核心目标指标,直接反映配种效率。优秀猪场应>85%,力争>90%。
非生产天数(Non-Productive Days,NPD):母猪处于非妊娠、非哺乳状态的天数。NPD越少,母猪利用效率越高。目标控制在<50天/头/年。
返情率:(配种后返情母猪头数/配种母猪头数)*100%。分析返情规律(早期/中期/晚期)有助于查找问题原因(如配种时机、子宫炎、疾病)。
流产率:(流产母猪头数/妊娠母猪头数)*100%。
空怀率:(未孕母猪头数/妊娠诊断母猪头数)*100%。
3.数据应用:
定期(每周/每月)汇总分析关键指标。
识别异常波动或低于目标的指标。
深入分析原因(例如:某批次返情率高,需检查同期配种操作、精液质量、疾病状况等)。
基于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发情鉴定培训、调整输精策略、优化免疫程序)。
追踪改进措施的效果,形成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行动)。
07总结
提升母猪分娩率是一项涉及遗传、营养、繁殖、环境、健康和管理的系统工程,没有任何单一因素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成功的猪场必然是那些能够将这五大支柱(遗传与后备培育、精准营养、科学配种、环境控制、健康管理)有机结合,并辅以严格的数据追踪和分析的猪场。
关键行动点:
源头把控:坚持高标准选种引种,精细化培育后备母猪。
精准饲喂:根据不同繁殖阶段需求,提供精准、优质的营养。
黄金配种:强化发情鉴定能力(尤其静立反射),把握最佳输精时机,规范操作。
舒适环境:严防热应激(尤其夏季),保障空气质量、光照和动物福利。
健康保障:筑牢生物安全防线,实施科学的免疫和疾病防控方案。
数据说话:建立完善的数据记录系统,定期分析分娩率等核心指标,用数据驱动决策和持续改进。
通过系统性地落实以上策略,猪场完全有能力将分娩率稳定提升至85%甚至90%以上,显著增加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SY),从而大幅提升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记住,对母猪繁殖效率的投入,是猪场最具回报的投资之一。持续学习、实践、分析和优化,是通向成功养猪的必由之路。
01奠定高产的基础
1.科学选种
核心指标:重点关注产仔数(总产仔数、活产仔数)、断奶仔猪数、母性能力(哺乳性能、护仔性)、使用年限(淘汰率)、肢蹄健壮度等。
数据驱动:严格依据育种值(EBV)或基因组选择(GS)结果进行选留,而非仅凭外观。
引种管理:从高健康度、信誉良好的核心种猪场引种,执行严格的隔离检疫程序(建议30-45天)。
2.精细化的后备母猪培育
目标设定:培育出体况达标、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良好繁殖潜力的后备母猪。
关键培育措施:
营养调控:使用专门的后备母猪料,保证充足且平衡的营养(尤其蛋白质、氨基酸、钙磷、维生素A、E、生物素、叶酸等)。避免过度肥胖或消瘦。
生长控制:控制生长速度,避免过肥。建议在配种前达到目标体重(如135-150kg)和背膘厚(如16-20mm P2)。
初配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年龄:≥220-240日龄
体重:≥135kg
背膘厚:P2点16-20mm
至少经历2-3次规律发情
驯化与接触:配种前4-6周,有计划地接触经产母猪粪便、调入配种舍靠近公猪栏,进行公猪诱情刺激,促进发情启动和同步化。
02精准营养管理
母猪不同繁殖阶段(后备、配种、妊娠、哺乳)对营养的需求差异显著,精准供给是维持良好体况、支持胚胎发育和保证下次正常发情的关键。
1.配种期(断奶至配种后7天)
短期优饲:断奶后立即提高饲喂量(3.5-4.0 kg/天)或使用高能高蛋白日粮,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数增加。
配种后限饲:配种后立即转为低采食量(1.8-2.2 kg/天),维持7天左右。此阶段高采食量会增加代谢负担,降低孕酮水平,不利于胚胎着床和存活。
2.妊娠期(配种后7天-分娩)
前低后高:妊娠前期(1-30天)维持较低饲喂水平(2.0-2.2 kg/天),控制体况,减少胚胎损失。妊娠中期(31-90天)根据体况调整(2.2-2.6 kg/天),满足母猪自身维持和胎儿缓慢增长需求。妊娠后期(91天-分娩前)显著提高饲喂量(3.0-3.5 kg/天),满足胎儿快速生长和乳腺发育的营养需求。
纤维重要性:保证足够粗纤维(≥6%),增加饱腹感,防止便秘,改善肠道健康。
关键营养素:确保常量矿物质(钙、磷)、微量元素(硒、锌、碘、铬)、维生素(A、D、E、叶酸、生物素)的充足且平衡供应。
3.哺乳期
最大化采食:产后逐步增加采食量,目标是在产后7-10天达到最大化(自由采食或6.0 kg以上)。高采食量是保证充足泌乳、减少哺乳期体重/背膘损失、促进断奶后及时发情的关键。
高能高蛋白:使用高能量密度、高优质蛋白的哺乳料。确保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充足。
饮水保障:提供充足、清洁、流速快的饮水(>5 L/分钟),哺乳母猪日饮水量可达30-40L。
03精准配种管理
1.发情鉴定:准确是前提
核心方法:主要依靠公猪接触测试(试情公猪必须是性欲旺盛的成熟公猪)结合压背反射观察。
关键表现:静立反应(母猪在公猪存在或压背时静立不动、竖耳)是发情盛期最可靠的标志。此外还需观察外阴红肿、粘液分泌(从水样变粘稠)、鸣叫、爬跨其他母猪等行为。
频率与时间: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发情鉴定(建议早晚各一次),每次保证充分的公猪接触时间(鼻对鼻接触至少30秒)。早晨发情鉴定尤为重要。
人员培训:操作人员需经验丰富、细致耐心、标准统一。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2.精准输精:时机决定成败
理论基础:母猪排卵通常发生在发情中后期(静立反应开始后36-44小时),卵子受精能力仅维持约8-12小时,精子在生殖道获能并维持受精能力约24-48小时。
常规策略:在出现稳定静立反应(0小时)后,进行第一次输精;间隔12-24小时(通常16-18小时)后进行第二次输精。这是最常用策略。
深部输精:使用特殊输精管,将精液越过子宫颈直接输入子宫体。可显著降低每次输精的精液剂量(15-20亿有效精子),提高精子利用率,尤其适用于低活力精液或长途运输精液。对操作技术要求更高。
输精操作规范:
确保环境安静、卫生。
输精前彻底清洁母猪外阴。
正确插入输精管,确保锁紧子宫颈。
输精过程缓慢(5-8分钟),配合压背刺激促进子宫收缩吸收精液。
输精后缓慢拔出输精管,避免精液倒流。
详细记录发情表现、输精时间和操作员。
母猪发情鉴定与精准输精操作流程
发情鉴定开始
↓
每日早晚定时进行发情鉴定(带成熟公猪)
↓
观察母猪行为:是否接近公猪?外阴红肿?粘液分泌?
↓
进行压背测试:是否有静立反射?(关键指标!)
↓
是→记录首次稳定静立时间(设为0小时)→标记该母猪
↓
否→继续观察
↓
[对标记母猪]安排输精:
↓
方案1(常规):首次输精(0小时)→间隔16-18小时→第二次输精
↓
方案2(深部):首次输精(0小时)→间隔16-18小时→第二次输精(可选)
↓
规范输精操作(清洁、插入、锁紧、缓慢输注、刺激、防倒流、记录)
↓
结束
04营造最佳环境
1.温度控制:避免热应激
危害:热应激是导致夏季母猪流产、死胎、弱仔增多、断奶后不发情或发情异常(安静发情)的主要环境因素。高温降低采食量,影响内分泌(降低LH分泌和孕酮水平)。
降温措施:
通风:保证足够通风量,降低舍内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使用负压通风、隧道通风或精准控制的侧墙通风。
湿帘-风机系统:最有效的降温方式,尤其适用于高温低湿地区。
滴水/喷淋+通风:在颈肩部滴水或间歇性喷淋,配合强通风蒸发散热。注意避免直接喷淋腹部和过湿地面。
地板降温:在限位栏或分娩栏下方铺设冷却水管。
遮阳隔热:猪舍屋顶、外墙做好隔热,避免阳光直射。
2.光照管理:
重要性:充足的光照(150-200 lux,相当于晴天室内明亮处)和适当的光照时长(14-16小时/天)对维持母猪正常繁殖生理节律至关重要,能促进卵泡发育、发情表现和激素分泌。
实践:在配种舍和妊娠舍安装人工补光系统,确保光照强度和时长达标。自然光照不足时及时补充。光照分布均匀。
3.空气质量:
关键指标:氨气浓度<20 ppm,硫化氢浓度<5 ppm,二氧化碳浓度<1500 ppm,粉尘浓度尽量低。
措施:良好的通风系统是基础。及时清理粪污,保持地面干燥。合理设计排污系统。使用空气过滤系统(尤其在公猪站和核心群)。
4.空间与设施:
减少应激:避免过度拥挤(尤其在群养妊娠舍)。提供坚固、防滑的地面。保证饮水器数量充足、水流足够。料槽设计合理,减少采食竞争。
05筑牢健康防线
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导致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和返情率升高的直接元凶。
1.核心防控原则:
生物安全:是防控疫病的基石。严格执行引种隔离、人员物资车辆消毒、分区管理、全进全出等制度。
免疫接种: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和监测抗体水平。
监测与净化: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如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细小病毒等),了解猪群健康状况,必要时采取净化措施。
合理用药与保健:在兽医指导下,针对性地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性保健(如产前产后母猪保健)和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
2.重点防控疾病:
病毒性疾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PRRS)、伪狂犬病(PRV)、猪瘟(CSF)、日本乙型脑炎(JE)、细小病毒病(PPV)、圆环病毒病(PCV2)。
细菌性疾病: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衣原体病。
寄生虫病:弓形虫病。
06数据驱动决策
“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建立完善的繁殖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是提升分娩率不可或缺的环节。
1.核心数据记录:
配种记录:母猪号、与配公猪/精液号、配种日期、配种时情期、配种操作员。
妊娠诊断记录:诊断日期、方法(B超/眼观)、结果(阳性/阴性/可疑)、诊断员。
分娩记录:母猪号、分娩日期、总产仔数、活产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弱仔数。
断奶记录:母猪号、断奶日期、断奶仔猪数。
淘汰死亡记录:母猪号、日期、原因(繁殖障碍、肢蹄病、疾病、低产等)。
2.关键指标计算与分析:
分娩率(Farrowing Rate):(分娩母猪头数/配种母猪头数)*100%。核心目标指标,直接反映配种效率。优秀猪场应>85%,力争>90%。
非生产天数(Non-Productive Days,NPD):母猪处于非妊娠、非哺乳状态的天数。NPD越少,母猪利用效率越高。目标控制在<50天/头/年。
返情率:(配种后返情母猪头数/配种母猪头数)*100%。分析返情规律(早期/中期/晚期)有助于查找问题原因(如配种时机、子宫炎、疾病)。
流产率:(流产母猪头数/妊娠母猪头数)*100%。
空怀率:(未孕母猪头数/妊娠诊断母猪头数)*100%。
3.数据应用:
定期(每周/每月)汇总分析关键指标。
识别异常波动或低于目标的指标。
深入分析原因(例如:某批次返情率高,需检查同期配种操作、精液质量、疾病状况等)。
基于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发情鉴定培训、调整输精策略、优化免疫程序)。
追踪改进措施的效果,形成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行动)。
07总结
提升母猪分娩率是一项涉及遗传、营养、繁殖、环境、健康和管理的系统工程,没有任何单一因素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成功的猪场必然是那些能够将这五大支柱(遗传与后备培育、精准营养、科学配种、环境控制、健康管理)有机结合,并辅以严格的数据追踪和分析的猪场。
关键行动点:
源头把控:坚持高标准选种引种,精细化培育后备母猪。
精准饲喂:根据不同繁殖阶段需求,提供精准、优质的营养。
黄金配种:强化发情鉴定能力(尤其静立反射),把握最佳输精时机,规范操作。
舒适环境:严防热应激(尤其夏季),保障空气质量、光照和动物福利。
健康保障:筑牢生物安全防线,实施科学的免疫和疾病防控方案。
数据说话:建立完善的数据记录系统,定期分析分娩率等核心指标,用数据驱动决策和持续改进。
通过系统性地落实以上策略,猪场完全有能力将分娩率稳定提升至85%甚至90%以上,显著增加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SY),从而大幅提升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记住,对母猪繁殖效率的投入,是猪场最具回报的投资之一。持续学习、实践、分析和优化,是通向成功养猪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