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预混合工艺几个基本技术问题
4.1 氧化还原反应
4.1.1 氧化还原反应是饲料中发生的最多的化学反应,由于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可以避免和减少,因此金属微量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成就显得更重要了。在碱性条件下Fe2+和Mn2+等可以自发的氧化为高价态,继而氧化其他营养素;I-和SeO32-可以直接反应生成I2,可再与其他营养素反应,这些反应直接造成营养素的失效和破坏。
4.1.2 金属微量元素极快地催化脂肪的氧化,生成的脂质过氧化物可以氧化破坏营养素(脂肪、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和有生物活性的添加剂(药物、酶制剂、微生态制剂)。
4.1.3 维生素K3中的亚硫酸盐可以使维生素B1分解,使维生素B2还原失效;维生素C可以使维生素B12还原失效。
4.1.4 饲料及环境中的H2O、CO2、脂肪、类脂、天然的维生素E(生育酚)、血红素皆可以加速上述氧化还原反应。
4.2 水分和脂溶性物质的溶剂化作用
4.2.1 水分的增加是化学反应增强的基础。饲料中水分的分布是不均一的,一些“水分”分布在细胞内和化合物晶体内;一些“水分”分布在物料的表面;还有一些“水分”是潜在的,即化学反应“放出”的水。我们通常以“干燥失重”表示饲料产品的水分含量,这是被平均算出的含量,不能代表水分的活度(可迁移的水分)。即使是水分含量达标的物料,在混合时一样可以发生溶剂化作用,促使反应的发生。至少物料表层的水分(与空气相对湿度接近)是可以支持化学反应的发生,而由反应生成的水则加快了反应速度。
4.2.2 饲料中的脂溶性物质:脂肪和类脂也有“有机溶剂”的作用,至少有利于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某些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的原料(氯化胆碱、甜菜碱、磷脂)增加了体系的乳化作用。蛋白质类原料是世界上存在最广泛的乳化剂,乳化作用将水和脂肪的“溶剂化”作用增强和扩大了。
4.2.3 由于“表面化学”的作用原理,任何饲料原料的表面自由能的改变都有利于在“低溶剂化”情况下发生化学反应。
4.2.4 水分和脂溶性物质的“溶剂化”作用也有正面作用,如抗氧化剂的作用增强了,调味剂的作用增加了,一些靠气相扩散的添加剂(防霉剂)扩散途径增加了。
4.2.5 粉末状的饲料原料,由于比表面积大,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被湿润,这种性质称为吸湿性。吸湿平衡时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CRH),它是指大量吸湿时的相对湿度。一般的物料在相对湿度小于“临界相对湿度”时吸湿少,反之则容易吸湿,物料的CRH值越大越不容易吸湿,反之亦然。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生产环境的相对湿度都很大,由于粉碎、混合等过程使物料吸湿性增加,吸湿后的物料则亦发生各种化学反应。
4.3 均匀度问题
参与混合的物料多为“粉末”,从物理药学角度来看“粉末”属于固—气分散系,分散相是固体,分散介质是气体,主要是空气。在设计固体物料混合工艺及其他工艺时,不仅要从化学方面保证产品的质量,还应该掌握粉末的基本性质和工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性质,至少需要了解粉末质点的大小、形状、粒度分布、表面特性、流动性、压缩性、填充性、孔隙性、吸湿性、电性、质点间力、密度等,在产品的运输、贮藏过程中也应了解粉末的一些基本性质,这些性质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均匀度都很重要。
4.3.1简单的说,饲料的均匀度要合理才对,整体的均匀度提高,有利于提高饲料产品质量,局部的均匀度提高,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发生(甚至是物理反应:静电的增强)。
4.3.2许多饲料企业“按照要求”多级预混,前几级预混用的却是性能和效率都很低的各种小型预混设备。
4.3.3药物性添加剂不但要考虑制剂的均匀度,还要考虑应用时候的均匀度和制剂的稳定性。
4.3.4有生物活性的酶制剂、小肽类添加剂、微生态制剂更多的要考虑其在饲料中“均匀”分布时的稳定性,通常认为它们的添加量较少而放在预混料中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在高浓度的化学物质存在下,上述添加剂是不稳定的。
4.4 变色问题
4.4.1 预混料变色是很普遍的问题,多半是由于饲料添加剂的杂质、水分偏高,载体或原料中碳酸盐偏高、碱性物料使用或添加方式不当所引起的。
4.4.2 硫酸铜多以五结晶水的硫酸铜为主,由于五水硫酸铜晶体表面会有游离水存在,经常有化验人员在化验过程中,称量硫酸铜样品时“等待”其游离水的挥发以求天平的 “读数稳定”,这样操作的结果铜含量容易“合格”,而在生产时游离的水分没有除去,可以促进溶解和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并使物料变色。
4.4.3 饲料级硫酸亚铁,多是由钛***生产的下脚料,不经过“净化”工艺直接干燥而成,其中残留的硫酸氧钛成为了变色的基础,饲料中Fe3+是预混料变色的主要因素。
4.4.4 饲料级的硫酸锌是按照化工标准制备的,为了除去铁使产品更“靓”,普遍采用过氧化氢除铁工艺,由于过氧化氢的加入是过量的,最终产品中有残留的过氧化氢,一方面给饲料体系带来了较强的氧化剂,另一方面过氧化氢与硫酸氧钛反应会生成有色物质。
4.4.5 若干年前使用碘化钾作碘源(现在大都改用碘酸钙或碘酸钾,依然有少数企业在使用碘化钾)的同时,使用亚硒酸钠作硒源,配料时又认为二者“同系”直接预混,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碘化钾中碘离子也可以和Fe3+、Cu2+发生反应)。生成的I2升华和卤代反应直接可见,硒被还原形成的“红硒”直接可见。此外亦由于还原糖的添加工艺不当导致其与亚硒酸钠反应也会使之还原。此举也给“有机硒”带来了市场。
4.4.6 微量元素预混剂的载体选用不当是该预混剂变色的主要原因,有人用碳酸钙或含有碳酸盐的“沸石粉”作载体,“显酸性的”硫酸盐与碳酸盐反应,Fe2+和Mn2+在碱性条件下氧化呈现黄或棕色,生成的水则加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