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导致母猪产后无乳或者少乳主要原因 导致母猪产后无乳或者少乳主要原因有:①母猪分娩感染导致发烧.不食引发母猪产后无乳;②母猪产后生理性无乳;由于内分泌失调.乳腺发育不良或排乳障碍;③高温.高湿的环境.不协调的噪声等应激因素;④母猪饲喂不科学。
5.2提高母猪泌乳量减少无乳症的发生 应做到:①加强围产期母猪饲养管理,在母猪产前充分做好舍内、栏位和母体的清洗消毒工作。临产前4天逐步减料,t以防产后不食影响母乳或发生乳房炎。分娩当天停喂饲料只供饮水。分娩后母猪饲喂量应逐渐增加,一周后达到正常量;②提高泌乳期的营养水平,选用质量高适口性好的哺乳母猪料,要求蛋白质水平在16%~18%,可消化能12.97MJ/kg以上,赖氨酸0.95%,根据带仔头数,最大限度的提高母猪采食量;③减少应激因素。分娩舍保持安静和温湿度相对稳定。母猪最适温度在16—18℃,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④做好母猪保健及驱虫工作。
6后备母猪的管理
制定后备母猪补充计划,及时更新母猪群。保持合理的年龄,胎次结构。对连续2胎产仔数少于7头,泌乳力差,多次返情,不发情的母猪坚决淘汰。一般来讲,每母猪繁殖高峰在3—6胎,6胎以后繁殖力开始下降。理想的胎次分布为:1—2胎占30%—35%,3 —6胎占60%。7胎及以上占5%~10%。要达到这一目标要制订合理的母猪更新计划,及时补充后母猪,并做到均衡生产。
7人员的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我所进行的一切工作都要靠人员去完成,要想获得高素质的工人,在实际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7.1制定人员培训计划 每周抽出1—2小时或每月当中利用生产任务不紧张的1~2天时间集中对工人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特别是做关键环节工作的工人。同时也要兼顾到每个人的不足之处和特殊岗位的特别技术要求。
7-2评估工人的态度和行为 多做交流,掌握工人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其工作的热情和做好工作的自信心。
7.3激励提高积极性 设立一些生产目标,激励工人去完成并给予奖励要求容易操作,是每个工人都能明白,并经过努力完成。以笔者所在猪场为例,对产房饲养员断奶母猪一周内发情率奖。对配种妊娠舍饲养员可设立分娩率奖,胎均壮仔奖。通过这些措施极大的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并在猪场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以上这些仅为中国养猪网网友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些总结与个人心得,希望能给养猪朋友们带来一些许启发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