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发现疫情及时向当地兽医防疫部门报告,有治疗价值的对证治疗,用聚维酮碘消毒液进行严格消毒,一周2次,同时用碘酒、聚维酮碘对蹄部溃疡部清洗消毒,防止继发感染。
治疗措施 :任选其中一种
仔猪通常呈“心肌炎”和“急性肠炎”而突然死亡,应注意环境安静及避免各种应激。用灵芝多糖饮水;平时大群以防治为主,用抗毒王拌料,增强机体免疫力,用妙手回春液,预防心肌炎急性肠炎等。③治疗的
同时加强营养可定期喂服长肉王水,用黄芪多糖拌料。
10、对于口蹄糜烂型用下列方法治疗,任选一种:
(1)奇抗+利剑,肌肉注射。
(2)奇抗+利剑+强效干扰素。
11、为什么注射了口蹄疫疫苗,仍爆发口蹄疫(FMDV)?
(1)口蹄疫病毒(FMDV)的特殊性:有七个血清型,O型、A型、C型、南非III 型、亚洲II型,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每个血清型又有不同数目的亚型。
(2)FMDV对外界环境有极强的抵抗力,大量研究表明,对于温度、酸碱度、光辐射及干燥等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 20℃时十分稳定,37℃的条件下可存活2周,4℃时,当PH为7.0-7.6时十分稳定;当PH小
于4.0和大于9.0时,可迅速灭活,因而秋末春初的气温较低、阴冷潮湿,光照不足。此季节呈大爆发流行态势。
(3) FMDV可在不同动物之间传播,FMDV是包括人类在内多达30余种动物,特别是偶蹄动物的共患病。而且与其他传染病最大
不同点在于口蹄疫病毒在不同的动物之间传播,猪场中,人携带并传播口蹄疫病毒作用尤为重要。由于猪、牛对FMDV有同源性,所以在流行过程中,FMDV强烈感染猪而不感染人。
(4)猪对于口蹄疫病毒十分敏感。猪感染本病的门户为消化道、呼吸道和伤口。由于FMDV随风传播距离可达50-100千米。因气源性传播是FMDV的重要传播途径。
(5)久处于潜伏期的FMDV感染猪是感染源:自然感染口蹄疫后的潜伏期为1—2天,处于潜伏期的猪,水疱出现前24—48小时即可通过排泄物、分泌物和呼出的气体向外排毒。
(6)患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猪排毒量很大,24小时自呼出气体可向外排出大量的病毒,其中口蹄泡向外排毒量更大,据记载,1克蹄水泡皮可使10万头猪感染发病。而且病猪多在感染口蹄疫病毒24小
时后到临床症状期长达8天的时间内出现高病毒血症,排毒持续期大多在4—5天以上。
(7)猪的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病猪痊愈康复后,口蹄疫病毒能在猪体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在养殖实践中,可以见到,从非疫区收购的猪只,在长途运输中或抵达目的地之后,因环境突然变化,导致猪只
体质虚弱,致使其免疫力下降而发生了口蹄疫,表明了猪只确实存在隐性带毒现象。
(8)疫苗贮运和保管不当,疫苗失败。疫苗保存2—8℃,春、夏、秋、气温20—35℃的情况下,疫苗会很快失效。
(9)免疫注射过程中作不规范:包括注射剂量、针头的长短粗细、进针角度。
(10)未按免疫抗体的生长规律对猪只实施免疫,导致抗体水平较低。按前述免疫程序进行。
(11)疫苗保护率低,抵抗不住自然强毒的感染,口蹄疫疫苗的保护率一般为60%—80%,然而一头口蹄疫病猪排出的毒量却远远超过了疫苗的保护量。
(12)消毒药使用不当,导致灭源不彻底,甚至无效消毒。根据其PH的大小选择,可用聚维酮碘消毒
12、蓝耳病的症状如何?如何治疗?
(1)早期表现流行性感冒的症状、高烧、减食、呼吸困难,少数母猪在耳部末梢、腹部及外阴部位出现过青色或紫色斑块。
(2)妊娠母猪在妊娠后期(约100—112天)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或弱仔;流产、早产后母猪重复发情,屡配不孕;早产1日龄仔猪体表附有血块或胎衣,不易剥离;外观皮肤蓝紫色。
(3)少数母猪在产后胎衣停滞以及阴道分泌物增多;无乳或少乳。哺乳仔猪表现: (a)体温升高到40℃以上,呼吸困难,耳部由红变紫(某阶段变化)出现蓝耳现象。 (b)减食或废食,共济失调,头部、眼睑水
肿,因断尾、去势、注射等小伤口常流血不止。 (c)口鼻奇痒,断奶前后死亡增多,最高达80—100% (d)耐过者,生长缓慢,主要呼吸困难,如流感样。少数病猪咳嗽、耳部末梢部位皮肤发绀或有蓝紫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