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打产业升级组合拳
南平市延平区是我省重要生猪养殖大县,高峰时全区超1/4的农户从事生猪养殖及相关行业,年产畜禽固液粪便5万吨、固液废弃物近2000万吨,水源的污染困扰着延平区。2014年,延平区探索第三方治理,引进正大欧瑞信生物科技公司,投资8400万元建立25个集中治理点,对养猪废水集中收集并固液分离,实现畜禽养殖零排放。
“治污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保障农民收入不滑坡,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单靠政府的话事倍功半。”省农业厅畜牧业处处长陈峰说。“政府搭台、专业公司治理、部门监管、业主付费”的第三方治理,实行养治分离,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环境治理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省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正在大力推广这一治污模式。
防止病死猪流向餐桌,是生猪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省正在大力推广第三方集中处理模式,按照谁处理补助谁的原则,对每头病死猪,不论大小,一律给予80元补助。已建成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企业36家,实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全覆盖。截至目前,已投入省级财政资金7500万元,推广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机械设备458台套;投入省级财政资金500万元,扶持5个大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规范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类似南平第三方治理的新技术、新模式,在创新发展中不断被示范推广。在猪舍建设方面,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放工艺设施成为标准;在粪污治理方面,猪-沼-果、草、林、菜、茶等能源生态型、非接触式微生物发酵床模式等百家争鸣;在综合利用方面,我省主推福清星愿农牧公司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通过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26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32家,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创,层层递进”的互动氛围,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态养殖场成为行业发展标杆。
不能忽视小户与散户
生猪养殖是农业面源污染中的最大污染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转型升级是时势所迫、大势所趋。规模养殖和生态养殖是转型的方向,也是我省的生猪产业告别粗放野蛮增长方式,走向现代畜牧业的契机。
但转型升级应该适当权衡和保护散户的利益,而不是简单把小户、散户一关了之,一拆了之,因为生猪产业既关系百姓的菜篮子,也关系养殖户的钱袋子。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对农户进行培训,让农户掌握新技术,做好污染治理、提升养殖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扶持壮大行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出龙头的引领带动作用,让农户分享产业升级带来的红利。此外,还要为弃养户多动脑子、多想点子、多找路子,扎扎实实地引导农民及早走好转型之路、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