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必须理清的10个协调关系,学会养猪不迷路!
来源:搜猪网 2024-12-04 15:49:29| 查看:
次
1、经营与管理的协调
猪场的经营决定管理形式,二者必须协调。生产种猪为主和生产肥猪为主的场管理不同;提供仔猪的场与全程饲养的管理方式也不同;公司加农户模式与单纯饲养方式也不同;管理是随经营而变化的。
2、管理与技术的协调
现在中国养猪业,管理往往落后于技术。技术措施的执行需要严格的管理予以保证,否则技术会走形,如消毒时是否完全按技术操作规程执行,温度的掌握是否符合技术要求等。
3、畜牧人员与兽医人员的协调
畜牧人员与兽医人员,因为行业观念不同,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也不同,如畜牧人员注重应激,兽医人员注重病原控制,
在仔猪断奶环节上容易产生分歧。对待腹泻问题上,畜牧人员注重从饲料上、温度上找原因,而兽医人员注重从疾病上找原因。如果协调不好,各自自以为是,容易产生磨擦,让职工无所适从,不利于生产。其实,二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似都有道理,其实都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如果换一个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另一种感受。
4、技术水平与职工素质的协调
一些高新技术在生产中往往不能转变成生产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职工素质太低,不能理解进而实施这些高新技术,特别一些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更大。如一个教授给职工讲了好多消毒的好处,又是细菌,又是病毒,甚至一个灰尘上有多少个细菌等,而职工根本听不进去,不如一个大老粗强制性地要求必须怎么做,否则罚款、开除效果好。
5、防、治、养的协调
有人重防,有人重治,如果二者不能协调好,不能有效地防治疾病的发生。因重防的人会对出现的疾病不在意,忽视治疗,会加剧疾病的蔓延,单纯地防是无济于事的。而重治轻防,重病治好了,轻病却变成了重病,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猪群经常处于疾病的困绕之中。人们在重视防与治的同时不可忽视养的重要性,病猪更需要优越的环境条件及易消化的饲料,因这些条件可以增强猪的抗病能力,有利于早日康复。
6、奖罚制度与管理团队的协调
为提高职工生产积极性,各猪场都在实施奖罚制度(或称效益工资),各场情况不同,奖罚制度也不同,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这样各猪场都采取了补洞的办法,几年过去了,奖罚制度越来越细,自认为是很合理了。但实际上,由于职工能力有限,无法计算;或统计人员工作拖延,不能及时计算结果,造成工资发放时间推迟;或统计人员水平低,自己反而糊涂了,最后反而降低了职工的积极性。所以任何一项制度的制订,都要考虑到职工的接受程度和工作中的可操作性。
7、生产与后勤的协调
生产的提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如供水,供电,供料,供药,供暖等。如果大夏天断水,大冬天断煤,晚上断电,饲料供应不上,对生产的影响是具大的,而且大影响生产人员的工作热情。当然,出现这一问题,有人会把责任推到后勤人员身上。其实,出现这一问题,是生产人员和后勤人员出现不协调造成的;如果生产人员提前作好计划,或经常提醒后勤人员,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8、工作与休息的协调
现在的猪场,很少有为职工安排休息时间的,这样看似职工每天都在工作,但他们的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每一个人长期干一项工作都会有厌烦心理,效率很低,忙于应付,消磨时间。如果每周给他们安排一天休息时间,放松一下,换一个环境,换一种心情,他们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9、各生产环节的协调
这一点比较好办,只要定期做好近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就可以了。计划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是一月一次,计划改变后及时通知各部门。做计划时要考虑到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如气候条件,疾病发生,销路不畅等,否则会造成很大的被动。
10、产与销的协调
生产人员重产量,销售人员重价格。有时为考虑价格因素,可能压栏推迟销售,或提早出栏,会给生产的计划性及人员协调带来不便。所以双方要提前进行协调,尽可能减少损失和双方不快。
猪场是一个整体,是各部门、各环节的有机组合。协调好各方关系,同心协力,猪场才能顺利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