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2月开始到2024年6月,第四轮猪周期长达64个月。养猪行业经历了深度的调整,这一轮猪周期也出现了与其他猪周期不同的特点:头部猪企频频爆雷,楼房养猪从热潮到低谷,智慧养猪开始兴起,降本增效仍然是永恒的主题。对于地方猪来说,这一轮猪周期是一个机遇。除了迎接到国家的“种业振兴”行动、“揭榜挂帅”项目、“补短板”等项目的支持,地方猪保种场迎来一波建设的热潮,硬件和保种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以外,从市场端来看,优质猪肉的价值重新得到认可,市场生猪售价普遍较“洋三元”高3~4元/kg。2024年上半年,很多猪企都在转型养“黑猪”,寻找优质的“黑猪”品种,“黑猪”迎来一波市场发展的机遇。笔者也参与了几个行业组织的市场调研,走访了浙江、安徽、江苏、湖北等省的地方猪企业和产业,了解了地方猪产业目前发展的状态。本文从地方猪遗传资源创新路径的角度探讨地方猪产业振兴的方案,为地方猪企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 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现状
地方猪遗传资源场,也叫保种场,分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根据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种技术规范(DB36T/1773-2023)和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64号)等文件规定:母猪100头以上,公猪12头以上,三代之内没有血缘关系的家系数不少于6个(国家级);其他资源保种场其生产母猪60头以上,公猪3头以上。就硬件来说,除了新建的保种场以外,大部分保种场占地面积一般小于3.33 hm2(50亩),猪舍面积一般低于10 000 m2,工艺比较落后,大都采用干清粪、人工上料或部分料线,单栋猪舍面积较小(一般小于500 m2),跨度小(小于10 m),无法雨污分离,无法负压通风,存在较大的环境保护压力和生物安全压力,硬件升级改造或重建势在必行。从经营模式来说,除了完成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保种任务以外,保种场一般会做一部分杂交生产(80头纯繁,40头杂交),或者每年生产一胎纯种一胎杂交,以提高经济效益。杂交生产一般选择杜洛克、巴克夏作为父本,生产优质黑猪。对于地方猪开发比较成熟的公司和地区来说,有更多的开发模式,本文就地方猪遗传资源创新路径的几种主要模式进行一一探讨。
3 地方猪遗传资源创新路径之一——新品种(配套系)开发
据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结果,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其中地方猪品种83个,培育品种及配套系38个(含外来品种培育品种或配套系7个)。建立国家级保种场的猪品种40个,保护区6个。许多著名的地方猪保种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新品种(配套系)开发和研究。如以著名的太湖猪为母本,培育了苏太猪;以东北民猪为基础,培育了松辽黑猪以及龙民黑猪配套系,见图1;以藏猪、梅山猪为基础,培育了川藏黑猪;以姜曲海猪、枫泾猪为基础,培育了苏姜猪。这些培育品种在不同时期代表了我国地方猪的育种的最新成果,推广区域很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除了已经通过审定的猪培育品种或配套系,还有许多以地方猪品种为基础正在培育的猪新品种或配套系。对于还没有开发的地方猪品种来说,进行新品种(配套系)开发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路径。
图1 龙民黑猪配套系
4 地方猪遗传资源创新路径之二——农旅结合开发高端猪肉
熊猫猪猪国际牧场8888元一晚的猪景房,15元一根的两头乌纯肉烤肠,6800元一头的整猪,各种BUFF叠满的农业、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根据调研,由浙江大飞龙集团创办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成功开创了“农业+旅游”的新模式,使农旅融合发展从概念到实践落地,开创了地方猪遗传资源创新转型的一路新路。熊猫猪猪火了,荣昌猪、太湖猪、宁乡猪都“坐不住了”,各地土畜团纷纷来牧场“取经”,就连内蒙牛、山西牛、清远鸡也“跨界”来学习熊猫猪猪的运营模式。金华两头乌的产业复兴也初现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金华两头乌出栏数达6.7万头,比上年增长53%。浙江省2024年专门出台了《浙江土特产·地方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重点支持金华猪、嘉兴黑猪和岔路黑猪的发展,力争2027年底,浙江土猪年饲养总量达130万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00亿元。
5 地方猪遗传资源创新路径之三——特色养殖打造猪肉品牌
特色猪肉是地方猪遗传资源开发一个比较大的品类,企业可以从饲养方式、饲料、饮水、饲养时间等因素,打造区别于常规猪肉的猪肉品牌,提高产品溢价。按照饲养方式打造品牌,如吉神黑猪,品牌精气神山黑猪(见图2),主要特色为在吉林山林放养,饮用长白山山泉水,呼吸山林间高富氧离子空气,主打生态健康特色。按照特定功能打造品牌,如富硒猪肉,是指生猪经宰前、宰后检验检疫合格,硒含量达到0.20~0.50 mg/kg的猪肉。通过特定的饲养方式和饲料,使猪摄入更多的硒元素,从而提高猪肉中硒元素的含量。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目前主打“硒元素”猪肉的品牌有很多,比如湖北恩施的“硒都黑猪”、北京易和成集团的硒谷公社替抗富硒猪肉、陕西阳晨牧业生产的“康硒谷”富硒生态猪肉、河北龙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龙畅富硒农场“春犁粮仓”富硒黑猪肉。按照特色饲料打造品牌,如牧草发酵养猪可以有效提高猪肉品质,很多创业者选择了这个赛道,培育了一些区域知名品牌。贵州遵义市的“臻乾黑猪”鲜猪肉品牌,打响“纯天然牧草喂养”“让孕妇和孩子吃得更放心”标语,透出臻乾黑猪品牌创立者对猪肉质量的信心,以及对健康饮食的坚持和价值取向。此外广东海洋大学刘艳芬博士用牧草养猪打造了“湛江猪”猪肉品牌,佛山顺德的广东英农集团开发的“英农牌草香猪”。此外还有用中草药养猪如河南“百草香”猪肉;构树叶养猪如赣州牧之源“构树猪肉”。特色猪肉基本上分为两个流派,一是产地派,突出自然环境优越,生态养猪特色;二是技术派,突出功能添加剂对猪肉品质的改善。两个路径都是值得探索的,企业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猪品种特色以及市场环境来决定如何打造特色猪肉品牌。
图2 精气神黑猪
6 地方猪遗传资源创新路径之四——规模化制种打造商业化品牌
前面三种地方猪开发模式只适合区域市场或者特定市场,市场容量大约3~5万头/年,母猪1 000~2 000头。由于优质黑猪的生长速度比较低,瘦肉率也比较低,饲养时间比较长,制造成本比较高,和“DLY洋三元”模式的生猪无法竞争,只能面向高端消费市场,这也限制了地方猪的产业发展,无法进行规模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一些育种企业和科研单位,利用现有的培育品种再次进行开发或者培育配套系,成功培育了生长速度较快,生产性能和“DLY洋三元”不相上下的猪新品种或者配套系。目前开发比较成功的商业化品种有:吉林农业大学张树敏团队培育成功的“松辽黑猪”(2009年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农01新品种字第17号),四川省畜牧科学院吕学斌团队培育成功的“川藏黑猪”(2014年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农01新品种字第23号),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院士团队培育的“山下长黑”(2023年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农01新品种字第35号),见图3。
图3 山下长黑原种公猪
以最新培育的“山下长黑”为例,介绍这一个品类的猪新品种或配套系的主要性能。“山下长黑”猪新品种培育目标:华系猪第一父本,背毛全黑,体型长大,头颈清秀,眼睛有神,背膘25 mm左右,瘦肉率59%,达100 kg体重日龄176.89±10.45 d,育肥期日增重731.28±55.84 g/d。肋骨15对,肉色评分3.5分,肌内脂肪含量2.62%±0.25%。料重比2.8~3.0之间。目前已经累计推广9省43家黑猪养殖企业15 000余头种猪,销售额超过1亿元。随着基因组选育技术的发展,结合我国优秀的地方猪品种资源,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性能优秀的新品种或配套系出现,实现生猪产业的“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