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猪场给我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董老师,我们的猪场比较老旧,条件差,真的能养好猪吗?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是你能不能养好猪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养好猪的问题。
事实:
养好猪的标准是什么?相信1千个养猪人会有1千个答案。教练始终认为,对于我们大部分的中小猪场来讲,比昨天的自己把猪养的成活率更高一点,更稳定一点,并能一步步的逐步提升,就是契合度比较高的标准。
君不见,设备非常给力,猪舍建的高大上的猪场养的一塌糊涂的比比皆是,而设施简单、猪场设备老旧的猪场生产效益非常给力的也不鲜见。设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因素的依然是人。
所以,能否养好猪的关键因素是人,是对于养猪的认知水准及解决猪场现实问题的实际水平,对吗?
对于养猪来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适合,只有更契合。
入手点:
从产程入手,更易感知和检验思路的实效。
有效缩短产程的意义、脐带的光滑度?粗细?小猪生下来后的活力度?母猪产后的恶露排出程度?母猪产后的食欲恢复度?奶水质量?后期的发情率?配种率?这些点细分的话又可以分出很多,做下对比性的尝试,很难吗?
把母猪养的足够给力,需要的不仅仅是想,而是去做,基础条件固然重要,猪场决策人的契合性落地实效方案更重要。修修补补式的实效方案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是绕不开的环节。
案例一:
北方地区这个季节出问题的猪场有很多,大部分都是硬件条件不给力的。真的没有契合自己的方案吗?当然有,只是习惯及懒惰使然罢了。
我们很多猪场还没有地暖,也没有现代化的猪舍,但在寒冷的冬季真的没办法养好小猪了吗?当然不是。就像上面这家东北的猪场,一个木板,一个保温灯,就解决了一大部分的问题。注意小猪最最需要的是腹部温度,而不是舍内温度,舍内温度再给力,腹部温度不爽,照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强调产房地面温度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为什么一直提倡只要有条件一定要上地暖的本质原因所在。
很多猪场之所以产房腹泻等问题难以彻底的有效解决,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产房地面温度所致。对于大部分猪场来讲,有条件可以上地暖,没条件可以用电热板、木板+保温灯的方法替代方案,照样能起到辅助支持的实效,如果再加上契合的母猪调理方案,小猪护理到位,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此类方案的解决,从腹部温度这个基础点入手,尝试对比即可收到明显的实效价值。
案例二:
最近接到不少山西专业养育肥猪的猪场求助,抓回来的30斤左右的小猪饲养到20多天后集中出现症状,伤亡惨重,问我怎么办?
通过交流得知,其习惯性的在仔猪抓回来后添加各种保健产品及催肥产品,且自由采食饲喂,喜欢到处寻找特效的方案及催肥类产品……
我问他一个问题:小猪抓回来后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回答:当然是防止拉稀、咳嗽、发热,另外是让猪长的尽可能快点,以便早点出栏来降低风险……我给他开玩笑讲:建议你从新研究下“欲速则不达”的真实含义。
按照我们的经验和理解,对于刚抓回来的小猪,最最重要的是适应力的锻炼,解决应激是最最重要的,因为硬件不同、饲喂方式不同、使用的营养标准不同、加上抓猪及运输的应激等等因素所致,有效的解决猪群的应激问题,调理其脾胃功能、适当的降低其营养标准、提升其免疫力和耐受性才是一劳永逸的有效应对措施。而不是重腹泻、长得快,对吗?
教练知道,这个观点会被很多人吐槽,这很正常。但是使用这个思路并在这两年的特殊情况下受益的人才会真正理解到这种思路的价值,原因也很简单:成活率高了,猪群相对稳定了,最终的出栏时间并没有延长,反而是大部分都提前出栏了。提升猪群的稳定度远远比使用一味的催肥方案来的更契合一些。
方法:
对于硬件条件不给力的猪场,如何稳步提升效益?其实方法并不高深,更不复杂!
这是出生3天的小猪,也是教练自己养的9头实验母猪中的一头,产程2个小时,14头。最差的条件下,没有取暖措施,猪舍简陋,小猪生下来后就被冻的瑟瑟发抖,现在3天了,看看活力,是否有点怀疑?
因为没有电热板和木板,所以就用了旧棉衣做垫板,上面挂了一个保温灯,仅此而已。不过在小猪出生后,这三天时间内给小猪辅助灌服了乳猪专用奶粉+健脾散的方案,2-3个小时补充一次,母猪也进行了一些辅助性的复宫+健脾胃的调理。
所以,把猪养的相对好一点,有时候并不在于你的硬件设施多么给力,而在于你能不能了解自己猪的基本需求,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去做一些非常有必要的辅助支持措施,进而去有效的弥补硬件条件不给力所带来的劣势。进而有效的去满足猪的需求。
猪在不舒服的时候会给你传递一些信号,而细致的发现这些信号,并能最终的解读出这些信号代表的意义,并能及时的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实效方案去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智者所为。
冬季是猪场出现问题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北方地区。饮水量、粉尘、空气质量、含氧浓度、腹部温度、贼风、饮水及饲喂卫生、圈舍湿度……这些基础的东西你只要认知到位,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梳理和积累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想把猪养好其实并不难!
之所以你迟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其主要原因就是:知道的太多,做到的太少;听到的太多,尝试的太少所致!是否?
事实:
养好猪的标准是什么?相信1千个养猪人会有1千个答案。教练始终认为,对于我们大部分的中小猪场来讲,比昨天的自己把猪养的成活率更高一点,更稳定一点,并能一步步的逐步提升,就是契合度比较高的标准。
君不见,设备非常给力,猪舍建的高大上的猪场养的一塌糊涂的比比皆是,而设施简单、猪场设备老旧的猪场生产效益非常给力的也不鲜见。设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因素的依然是人。
所以,能否养好猪的关键因素是人,是对于养猪的认知水准及解决猪场现实问题的实际水平,对吗?
对于养猪来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适合,只有更契合。
入手点:
从产程入手,更易感知和检验思路的实效。
有效缩短产程的意义、脐带的光滑度?粗细?小猪生下来后的活力度?母猪产后的恶露排出程度?母猪产后的食欲恢复度?奶水质量?后期的发情率?配种率?这些点细分的话又可以分出很多,做下对比性的尝试,很难吗?
把母猪养的足够给力,需要的不仅仅是想,而是去做,基础条件固然重要,猪场决策人的契合性落地实效方案更重要。修修补补式的实效方案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是绕不开的环节。
案例一:
北方地区这个季节出问题的猪场有很多,大部分都是硬件条件不给力的。真的没有契合自己的方案吗?当然有,只是习惯及懒惰使然罢了。
我们很多猪场还没有地暖,也没有现代化的猪舍,但在寒冷的冬季真的没办法养好小猪了吗?当然不是。就像上面这家东北的猪场,一个木板,一个保温灯,就解决了一大部分的问题。注意小猪最最需要的是腹部温度,而不是舍内温度,舍内温度再给力,腹部温度不爽,照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强调产房地面温度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为什么一直提倡只要有条件一定要上地暖的本质原因所在。
很多猪场之所以产房腹泻等问题难以彻底的有效解决,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产房地面温度所致。对于大部分猪场来讲,有条件可以上地暖,没条件可以用电热板、木板+保温灯的方法替代方案,照样能起到辅助支持的实效,如果再加上契合的母猪调理方案,小猪护理到位,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此类方案的解决,从腹部温度这个基础点入手,尝试对比即可收到明显的实效价值。
案例二:
最近接到不少山西专业养育肥猪的猪场求助,抓回来的30斤左右的小猪饲养到20多天后集中出现症状,伤亡惨重,问我怎么办?
通过交流得知,其习惯性的在仔猪抓回来后添加各种保健产品及催肥产品,且自由采食饲喂,喜欢到处寻找特效的方案及催肥类产品……
我问他一个问题:小猪抓回来后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回答:当然是防止拉稀、咳嗽、发热,另外是让猪长的尽可能快点,以便早点出栏来降低风险……我给他开玩笑讲:建议你从新研究下“欲速则不达”的真实含义。
按照我们的经验和理解,对于刚抓回来的小猪,最最重要的是适应力的锻炼,解决应激是最最重要的,因为硬件不同、饲喂方式不同、使用的营养标准不同、加上抓猪及运输的应激等等因素所致,有效的解决猪群的应激问题,调理其脾胃功能、适当的降低其营养标准、提升其免疫力和耐受性才是一劳永逸的有效应对措施。而不是重腹泻、长得快,对吗?
教练知道,这个观点会被很多人吐槽,这很正常。但是使用这个思路并在这两年的特殊情况下受益的人才会真正理解到这种思路的价值,原因也很简单:成活率高了,猪群相对稳定了,最终的出栏时间并没有延长,反而是大部分都提前出栏了。提升猪群的稳定度远远比使用一味的催肥方案来的更契合一些。
方法:
对于硬件条件不给力的猪场,如何稳步提升效益?其实方法并不高深,更不复杂!
这是出生3天的小猪,也是教练自己养的9头实验母猪中的一头,产程2个小时,14头。最差的条件下,没有取暖措施,猪舍简陋,小猪生下来后就被冻的瑟瑟发抖,现在3天了,看看活力,是否有点怀疑?
因为没有电热板和木板,所以就用了旧棉衣做垫板,上面挂了一个保温灯,仅此而已。不过在小猪出生后,这三天时间内给小猪辅助灌服了乳猪专用奶粉+健脾散的方案,2-3个小时补充一次,母猪也进行了一些辅助性的复宫+健脾胃的调理。
所以,把猪养的相对好一点,有时候并不在于你的硬件设施多么给力,而在于你能不能了解自己猪的基本需求,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去做一些非常有必要的辅助支持措施,进而去有效的弥补硬件条件不给力所带来的劣势。进而有效的去满足猪的需求。
猪在不舒服的时候会给你传递一些信号,而细致的发现这些信号,并能最终的解读出这些信号代表的意义,并能及时的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实效方案去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智者所为。
冬季是猪场出现问题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北方地区。饮水量、粉尘、空气质量、含氧浓度、腹部温度、贼风、饮水及饲喂卫生、圈舍湿度……这些基础的东西你只要认知到位,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梳理和积累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想把猪养好其实并不难!
之所以你迟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其主要原因就是:知道的太多,做到的太少;听到的太多,尝试的太少所致!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