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开始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产业原有的发展方式产生了严峻挑战。对生猪育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育种成本、猪只健康、种猪调运、人员流动等方面。面对这些问题,育种工作者应积极应对,通过调整育种目标、减少种群调运、提升智能化水平等方式,实现育种效率的综合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种业附属于产业的大盘子中,难以体现“农以种为先”的指导思想,甚至包括集团化超大型企业,育种都是最弱势的群体,在绩效考核、晋升通道等方面均处于弱势一方。一些独立种猪企业,甘愿担当“国外种猪的制造机构”,不愿自主培育;有的甚至将数据交给国外机构进行所谓的“国际联合选育”……尽管是企业行为,国家无法干预,但从长期战略发展来看,是极其不利的。长此下去,我国生猪产业的对外依赖会越来越明显,甚至会出现国外机构对我国种猪性能、基因组信息等掌握更全面的现象。2018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对生猪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等均提出严峻挑战。
01非洲猪瘟对种猪选育的影响
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危害巨大,对育种工作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防控,推高育种成本
为防止非洲猪瘟感染,养殖场增加了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例如,进场隔离、栏舍消毒、非洲猪瘟检测、进场物料消毒等;这些措施减少了非洲猪瘟传播的风险,但也增加了养殖成本;例如:2021年,牧原股份花费近三千万元向某公司购买防疫物资;增加的防疫成本要分摊到生猪养殖的各个生产环节,当然也包括育种。
2.对种猪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组长度为170kb-194kb,能编码多种蛋白质,其中一些能逃逸宿主的免疫反应,且非洲猪瘟病毒存在多种基因型;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宿主免疫反应很复杂,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的保护作用有限;目前非洲猪瘟病毒缺乏相应疫苗。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约3-19d,引起出血等症状,出现症状2-6d后死亡,病死率极高;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2018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81起,扑杀生猪120.4万头,一些种猪场、地方猪资源保护场也未能避免。
3.种猪调运的影响
猪育种工作需要引种,非洲猪瘟疫情下,种猪调运工作存在诸多限制,对猪育种工作产生不利影响,2018年10月,湖南省益阳市和常德市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湖南省生猪调运工作受到影响,祁东县当地养殖户积极性下降,年存栏繁殖母猪从疫情前的4000头减至1000头左右;非洲猪瘟疫情将减少养殖场对于种猪的引进,引进种猪存在感染风险,若非洲猪瘟通过种猪进入猪场,则得不偿失,只有引进种猪的收益高于风险时,养殖场才会引进种猪,当种猪调运过程中感染非洲猪瘟的风险增加时,养殖场会减少种猪引进。
4.能繁母猪减少,种猪质量降低
2019年12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仅2036万头,种用仔猪价格升高,故猪场使用三元商品母猪作为种猪,三元母猪的繁殖性能较差;2022年1月份能繁母猪数量恢复至4290万头;一些超大型养殖集团都曾在2021年大量购入仔猪,由此可见非洲猪瘟的影响。
5.人员流动受限
人员流动是影响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非洲猪瘟传播的风险,养殖场限制人员流动,如进入生产区前,需检测非瘟病毒,消毒并隔离48h;这些限制措施使种猪的性能测定工作受到影响,为减少人员与猪只的直接接触,一些活动被迫中止。
02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的种猪培育与更新策略
非洲猪瘟常态化下生猪育种应当平衡各种利弊,针对非洲猪瘟的影响,选择更合理的应对措施,减少非洲猪瘟对育种工作的影响。
1.明确育种目标,优化育种规划
育种的首要工作是明确育种的目标,缺少育种目标,将使育种工作混乱,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育种工作目标是选择猪的各种性状满足人的需求;非瘟疫情短期内难以根除,需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长期存在的准备;一些短期措施并不能解决非瘟疫情下的长期问题,比如,使用二元、三元母猪回交满足种猪需求,为减少非瘟传播风险而暂停种猪性能测定工作;猪只体重均匀度、肉品保鲜度、抗病力等性状的选育应受到更多重视;短期内这些育种工作停滞对养殖场影响较小,但长期执行此类措施将使养殖场的生产效率落后,最终被市场淘汰。
2.平衡防疫成本与疫病传播风险
在非洲猪瘟长期存在的预期下,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普遍受到重视;非洲猪瘟病毒抗失活能力强,在猪肉冷冻制品中存放1000天仍能被检测;可通过感染猪接触、受污染猪产品、蜱虫等途径传播;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面积大,传染源多样,短期内难以根除,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的应对策略主要是防止其传播进入养殖场;除非洲猪瘟外,流行性腹泻、猪繁殖及呼吸道综合征、蛔虫病等均是威胁生猪养殖的常见疾病;防控非洲猪瘟的同时,要兼顾其他疾病的防控,减少整体的生物安全防控成本。
3.管控种猪转运过程
育种工作需要进行引种,引种过程存在感染非洲猪瘟的风险;部分中小规模猪场缺乏检疫能力,难以做好种猪的疫病调查工作。
国外引种流程多,过程复杂,耗时长,当前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猪瘟疫情的条件下,疫病传播管理难度增大,需要降低人员间新冠肺炎病毒传播风险,同时,防止非洲猪瘟病毒通过人传播至猪,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人员活动区域调查、采样检测、消毒、隔离。
为降低引种风险,许多大型集约化猪场,纷纷采用封闭式自繁育供种模式来构建商品猪生产体系,借助公猪站顶级公猪精液的引进,实现持续遗传改良的目的。
4.推动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研发与应用
部分规模化猪场已经实现饲喂、粪污清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的机械化、自动化,减少了猪场员工的工作量,使生产效率提升;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将提高养殖标准化程度、减少人与猪的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与人员相比,机械设备的消毒工作无需考虑人员安全。
03小结
非洲猪瘟疫情短期内难以根除,防控常态化成为现实。当前生猪产能已经恢复,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提高了整体的养殖成本,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设法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种猪性能,是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不能应对这些挑战的公司最终将被市场淘汰。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种业附属于产业的大盘子中,难以体现“农以种为先”的指导思想,甚至包括集团化超大型企业,育种都是最弱势的群体,在绩效考核、晋升通道等方面均处于弱势一方。一些独立种猪企业,甘愿担当“国外种猪的制造机构”,不愿自主培育;有的甚至将数据交给国外机构进行所谓的“国际联合选育”……尽管是企业行为,国家无法干预,但从长期战略发展来看,是极其不利的。长此下去,我国生猪产业的对外依赖会越来越明显,甚至会出现国外机构对我国种猪性能、基因组信息等掌握更全面的现象。2018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对生猪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等均提出严峻挑战。
01非洲猪瘟对种猪选育的影响
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危害巨大,对育种工作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防控,推高育种成本
为防止非洲猪瘟感染,养殖场增加了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例如,进场隔离、栏舍消毒、非洲猪瘟检测、进场物料消毒等;这些措施减少了非洲猪瘟传播的风险,但也增加了养殖成本;例如:2021年,牧原股份花费近三千万元向某公司购买防疫物资;增加的防疫成本要分摊到生猪养殖的各个生产环节,当然也包括育种。
2.对种猪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组长度为170kb-194kb,能编码多种蛋白质,其中一些能逃逸宿主的免疫反应,且非洲猪瘟病毒存在多种基因型;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宿主免疫反应很复杂,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的保护作用有限;目前非洲猪瘟病毒缺乏相应疫苗。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约3-19d,引起出血等症状,出现症状2-6d后死亡,病死率极高;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2018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81起,扑杀生猪120.4万头,一些种猪场、地方猪资源保护场也未能避免。
3.种猪调运的影响
猪育种工作需要引种,非洲猪瘟疫情下,种猪调运工作存在诸多限制,对猪育种工作产生不利影响,2018年10月,湖南省益阳市和常德市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湖南省生猪调运工作受到影响,祁东县当地养殖户积极性下降,年存栏繁殖母猪从疫情前的4000头减至1000头左右;非洲猪瘟疫情将减少养殖场对于种猪的引进,引进种猪存在感染风险,若非洲猪瘟通过种猪进入猪场,则得不偿失,只有引进种猪的收益高于风险时,养殖场才会引进种猪,当种猪调运过程中感染非洲猪瘟的风险增加时,养殖场会减少种猪引进。
4.能繁母猪减少,种猪质量降低
2019年12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仅2036万头,种用仔猪价格升高,故猪场使用三元商品母猪作为种猪,三元母猪的繁殖性能较差;2022年1月份能繁母猪数量恢复至4290万头;一些超大型养殖集团都曾在2021年大量购入仔猪,由此可见非洲猪瘟的影响。
5.人员流动受限
人员流动是影响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非洲猪瘟传播的风险,养殖场限制人员流动,如进入生产区前,需检测非瘟病毒,消毒并隔离48h;这些限制措施使种猪的性能测定工作受到影响,为减少人员与猪只的直接接触,一些活动被迫中止。
02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的种猪培育与更新策略
非洲猪瘟常态化下生猪育种应当平衡各种利弊,针对非洲猪瘟的影响,选择更合理的应对措施,减少非洲猪瘟对育种工作的影响。
1.明确育种目标,优化育种规划
育种的首要工作是明确育种的目标,缺少育种目标,将使育种工作混乱,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育种工作目标是选择猪的各种性状满足人的需求;非瘟疫情短期内难以根除,需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长期存在的准备;一些短期措施并不能解决非瘟疫情下的长期问题,比如,使用二元、三元母猪回交满足种猪需求,为减少非瘟传播风险而暂停种猪性能测定工作;猪只体重均匀度、肉品保鲜度、抗病力等性状的选育应受到更多重视;短期内这些育种工作停滞对养殖场影响较小,但长期执行此类措施将使养殖场的生产效率落后,最终被市场淘汰。
2.平衡防疫成本与疫病传播风险
在非洲猪瘟长期存在的预期下,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普遍受到重视;非洲猪瘟病毒抗失活能力强,在猪肉冷冻制品中存放1000天仍能被检测;可通过感染猪接触、受污染猪产品、蜱虫等途径传播;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面积大,传染源多样,短期内难以根除,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的应对策略主要是防止其传播进入养殖场;除非洲猪瘟外,流行性腹泻、猪繁殖及呼吸道综合征、蛔虫病等均是威胁生猪养殖的常见疾病;防控非洲猪瘟的同时,要兼顾其他疾病的防控,减少整体的生物安全防控成本。
3.管控种猪转运过程
育种工作需要进行引种,引种过程存在感染非洲猪瘟的风险;部分中小规模猪场缺乏检疫能力,难以做好种猪的疫病调查工作。
国外引种流程多,过程复杂,耗时长,当前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猪瘟疫情的条件下,疫病传播管理难度增大,需要降低人员间新冠肺炎病毒传播风险,同时,防止非洲猪瘟病毒通过人传播至猪,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人员活动区域调查、采样检测、消毒、隔离。
为降低引种风险,许多大型集约化猪场,纷纷采用封闭式自繁育供种模式来构建商品猪生产体系,借助公猪站顶级公猪精液的引进,实现持续遗传改良的目的。
4.推动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研发与应用
部分规模化猪场已经实现饲喂、粪污清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的机械化、自动化,减少了猪场员工的工作量,使生产效率提升;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将提高养殖标准化程度、减少人与猪的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与人员相比,机械设备的消毒工作无需考虑人员安全。
03小结
非洲猪瘟疫情短期内难以根除,防控常态化成为现实。当前生猪产能已经恢复,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提高了整体的养殖成本,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设法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种猪性能,是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不能应对这些挑战的公司最终将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