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母猪培育对于规模化猪场的连续、均衡、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后备猪的培育期需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后备猪的隔离驯化,因此生产管理者需要制定合理的后备猪引种计划以满足后备猪驯化需要的时间。
后备猪的来源分为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外部来源的主要优势是遗传性能更好,健康度可能更高,主要缺点是引入新疾病的风险(供种场或引种路途风险),且引种成本较高。内部来源可限制新病原进入且成本较低,但如果基础猪群不稳定(如:PRRSV阳性场),则会形成内部疾病的循环感染,不利于疾病的控制。这两种来源的后备猪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先来讲述外部来源的后备猪的健康管理。

01后备猪健康管理目标
•50kg以上的后备猪利用率至少达到85%以上。
•通过免疫,后备猪抗原抗体水平达到基础母猪群水平或以上。
•通过驯化,重要疾病如PRRSV、PEDV能够与基础群健康水平保持一致甚至更高。
02后备猪引种前的健康评估
在引种前需要明确,引种的后备猪要比本场的基础母猪群的健康水平高。比如,在新引进后备猪时,需要选择蓝耳病双阴猪场或抗原阴性疫苗免疫稳定场。其次需要注意非瘟的抗原抗体双阴性,以保证猪场的基本安全。
引种评估检测目标:根据引种场的健康度,设定新引种的健康标准。非瘟抗原抗体阴性、蓝耳病抗原抗体阴性、伪狂犬gE野毒阴性、PEDV抗原阴性、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猪瘟、伪狂犬gB、口蹄疫O/A抗体阳性率98%以上;圆环病毒抗原阴性(或CT值均高于35)。
引种生物安全评估:引种前需了解引种场的生物安全条件,需要对人、车、物、猪流等生物安全流程进行评估,确保生物安全条件优秀,种猪出场后无重大生物安全风险。
引种前健康数据评估:母猪死亡率、流产率、产房成活率、断奶后死亡率、后备猪死亡率等。临床无重大疾病发生,引种猪群无咳嗽、喘气、腹泻等临床表现,猪群毛色红润光亮、无眼屎泪斑、无腿部疾病。
引种前采样:引种前与引种场沟通,尽量采集到基础母猪样品。因为很多疾病可能在母猪群发生而后备猪未发生,但不排除疾病会影响到后备猪群。例如蓝耳病、非瘟、PEDV。
采样按照基础母猪可分不同妊娠阶段采样10-30头,引种的此批次后备猪群按照10%-30%比例,尽量多的进行采样,越多的样品越能反应猪群的健康状态。
03后备猪引种后的隔离要求
•隔离舍位置:一定要有独立的隔离舍,远离母猪区。如场内没有条件,需在场外寻找合适隔离场进行隔离驯化。
•隔离舍准备:隔离舍需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静置,检测无重大病原风险。
•人员管理:单独管理,具备独立的隔离宿舍、洗澡间等人员住宿基本要求。
•物资管理:物资、药品等一次性消毒进入,隔离期非必要不进物资。
•隔离期要求:以非瘟潜伏期为准,一般为14-21天,视外部生物安全风险及引种车辆检测情况而定。
•汇报机制:建立异常猪汇报机制,每日对异常猪进行采样检测,汇报猪群临床表现。
•药物保健:隔离期治疗以饲料给药和饮水给药为主,尽量减少个体治疗,如要个体治疗也应等检测结果合格后进行。
•实验室监控与解封前评估:隔离期结束前采样评估非瘟、蓝耳抗原检测,检测合格后解除隔离。
•启动驯化:在隔离结束后,启动对猪群的驯化,驯化结束后,采样10-30%猪群进行抗原抗体监测,以评估免疫驯化前后备猪健康状态。
04后备猪引种后的免疫与驯化
后备猪驯化主要目的就是使后备猪在入群后不会引起基础群健康状态的不稳定,因此需要使后备猪提前适应本场猪群的病原。同时,针对疫苗质量较为稳定的疾病优先选择疫苗免疫。在入群前需采样评估后备猪驯化效果,以确保采用的各项驯化或免疫措施的方式有效。下表为不同后备猪免疫与驯化方式的优缺点。
后备猪建立特异性免疫力的途径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疫苗免疫,其优势是安全性高、抗体稳定,缺点是蓝耳、
PEDV等疾病仅依靠疫苗尚不能完全保护。二类是混群驯化,使用淘汰母猪等阳性猪进行混群驯化,优势是安全性相对更高,技术操作要求少,缺点是不能保证所有猪群均一性感染,并且有非瘟感染风险。三类是病毒直接驯化,可使用阳性分泌物、肠道、血清、病毒液直接注射或饲喂,优势是感染均一、保护力高,缺点是易造成散毒风险,需要生物安全条件较好的隔离舍进行驯化,同时可造成后备猪利用率下降的问题。在选择何种驯化方式时应考虑场内条件,合理使用。
针对后备期疫苗免疫与驯化,笔者建议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细小、PEDV活疫苗+PEDV灭活疫苗、圆环等疫苗免疫2次,首免与2免间隔至少21天。这些疫苗作为后备猪阶段基础免疫程序。
同时,在隔离驯化期间需监控猪群状态,及时进行个体治疗和群体治疗,制定基础保健方案,以减少后备猪不必要损失。
05重要猪传染病的后备驯化
重要疾病的隔离驯化本期以蓝耳病为主,并以引种双阴种猪驯化做介绍。
不同猪场的蓝耳病状态采用的驯化方案不同。
➤猪场蓝耳病双阴或疫苗免疫稳定场
这类猪场在引种时不需要考虑蓝耳病的驯化问题,重点是解决引种过程中的蓝耳病野毒感染问题。保证引种到场后,猪群未感染蓝耳病毒。这就需要在引种过程中设计优秀的生物安全流程,尽可能避免路途中的风险。疫苗免疫稳定场,猪群到场隔离期结束后免疫本场使用的蓝耳疫苗。
➤猪场处于蓝耳阳性不稳定状态
首先需要确定猪场处于蓝耳阳性不稳定状态,场内中任何一类母猪群、哺乳仔猪、保育猪群、育肥猪群中有蓝耳野毒抗原PCR阳性即为阳性不稳定状态。
➤后备猪是否免疫蓝耳疫苗?
这一问题是笔者近期遇到相对多的问题。其实,免疫疫苗是措施之一,关键的是猪场的蓝耳状态,如果引种后的后备猪在未接触过蓝耳病毒后入群,会导致母猪群向后备猪排毒,进而引起猪场蓝耳病爆发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如果后备猪免疫了疫苗,但未接触过场内毒株,也同样会面临相似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后备猪群提前接触到场内流行毒株,进而在入群前产生足够的野毒抗体,以应对基础群的挑战。
因此,首先需要明确本场猪群的蓝耳病的流行毒株,蓝耳病场内传播途径,月度流产率,断奶仔猪阳性率,保育猪成活率,确定猪场处于蓝耳阳性的状态。
➤引种双阴后备猪蓝耳病驯化
1)蓝耳疫苗免疫策略
在选择蓝耳疫苗免疫前提是母猪群处于临床稳定,比如:月度流产率0.2-0.4%,并且母猪群未检出蓝耳抗原,后备猪入群后不受野毒感染风险,在此阶段可选择仅用蓝耳疫苗免疫。
双阴猪群在蓝耳活疫苗免疫后可快速产生抗体并有较短的排毒期。免疫疫苗可减少临床损失,但不能完全排除入群风险。
2)阳性淘汰猪、阳性睾丸驯化
猪场处于蓝耳病蓝耳不稳定状态时,后备猪驯化可选择阳性流产猪、阳性睾丸饲喂进行驯化,在选择猪只和样品时应先排除非瘟等重大疾病的感染风险。这种驯化方式,可使后备猪提前接触场内流行毒株,并产生野毒抗体。相比疫苗免疫具有更好的效果。
缺点是易导致散毒,在没有生物安全条件好的隔离舍时,会影响到基础母猪群。同时,不能保证均一性感染,阳性猪排毒期不确定,病毒载量不确定,接触传播效果不确定等因素,很容易导致部分后备猪只未感染蓝耳病毒。其次,由于未均一性感染,可能会导致在入群前后备猪仍在排毒,抗体不均一。若入群后会导致基础群不稳定,同样存在一定风险。
3)血清驯化
猪场处于蓝耳病不稳定状态,并且之前的后备猪入群易导致临床不稳定的情况,可选择对后备猪进行血清驯化。此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可确保后备猪群在同一时间均一性感染,排毒时间明确,抗体产生效果确定。入群后可免受基础群感染风险,并维持猪场稳定。
缺点是由于后备猪野毒感染后会造成后备猪利用率下降、死亡率升高等问题,同时也会导致存在散毒风险。其次是血清驯化技术要求高,血清来源,病毒含量测定等各个环节要求较高。
06总结与合作
本文从临床兽医与生产管理维度总结了后备猪健康管理中外部引种的后备猪隔离、免疫与驯化,引种前的健康评估,引种后的隔离措施,各种疾病的驯化方式,蓝耳病的免疫或驯化的选择及利弊等。尤其在蓝耳病、PEDV等重大疾病的后备猪驯化管理,博维特团队已总结大量成功经验,在对后备猪的血清驯化方式已突破各项技术难点,可通过后备猪的蓝耳病驯化取得蓝耳病稳定或净化及优秀的生产成绩。
后备猪的来源分为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外部来源的主要优势是遗传性能更好,健康度可能更高,主要缺点是引入新疾病的风险(供种场或引种路途风险),且引种成本较高。内部来源可限制新病原进入且成本较低,但如果基础猪群不稳定(如:PRRSV阳性场),则会形成内部疾病的循环感染,不利于疾病的控制。这两种来源的后备猪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先来讲述外部来源的后备猪的健康管理。

01后备猪健康管理目标
•50kg以上的后备猪利用率至少达到85%以上。
•通过免疫,后备猪抗原抗体水平达到基础母猪群水平或以上。
•通过驯化,重要疾病如PRRSV、PEDV能够与基础群健康水平保持一致甚至更高。
02后备猪引种前的健康评估
在引种前需要明确,引种的后备猪要比本场的基础母猪群的健康水平高。比如,在新引进后备猪时,需要选择蓝耳病双阴猪场或抗原阴性疫苗免疫稳定场。其次需要注意非瘟的抗原抗体双阴性,以保证猪场的基本安全。
引种评估检测目标:根据引种场的健康度,设定新引种的健康标准。非瘟抗原抗体阴性、蓝耳病抗原抗体阴性、伪狂犬gE野毒阴性、PEDV抗原阴性、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猪瘟、伪狂犬gB、口蹄疫O/A抗体阳性率98%以上;圆环病毒抗原阴性(或CT值均高于35)。
引种生物安全评估:引种前需了解引种场的生物安全条件,需要对人、车、物、猪流等生物安全流程进行评估,确保生物安全条件优秀,种猪出场后无重大生物安全风险。
引种前健康数据评估:母猪死亡率、流产率、产房成活率、断奶后死亡率、后备猪死亡率等。临床无重大疾病发生,引种猪群无咳嗽、喘气、腹泻等临床表现,猪群毛色红润光亮、无眼屎泪斑、无腿部疾病。
引种前采样:引种前与引种场沟通,尽量采集到基础母猪样品。因为很多疾病可能在母猪群发生而后备猪未发生,但不排除疾病会影响到后备猪群。例如蓝耳病、非瘟、PEDV。
采样按照基础母猪可分不同妊娠阶段采样10-30头,引种的此批次后备猪群按照10%-30%比例,尽量多的进行采样,越多的样品越能反应猪群的健康状态。
03后备猪引种后的隔离要求
•隔离舍位置:一定要有独立的隔离舍,远离母猪区。如场内没有条件,需在场外寻找合适隔离场进行隔离驯化。
•隔离舍准备:隔离舍需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静置,检测无重大病原风险。
•人员管理:单独管理,具备独立的隔离宿舍、洗澡间等人员住宿基本要求。
•物资管理:物资、药品等一次性消毒进入,隔离期非必要不进物资。
•隔离期要求:以非瘟潜伏期为准,一般为14-21天,视外部生物安全风险及引种车辆检测情况而定。
•汇报机制:建立异常猪汇报机制,每日对异常猪进行采样检测,汇报猪群临床表现。
•药物保健:隔离期治疗以饲料给药和饮水给药为主,尽量减少个体治疗,如要个体治疗也应等检测结果合格后进行。
•实验室监控与解封前评估:隔离期结束前采样评估非瘟、蓝耳抗原检测,检测合格后解除隔离。
•启动驯化:在隔离结束后,启动对猪群的驯化,驯化结束后,采样10-30%猪群进行抗原抗体监测,以评估免疫驯化前后备猪健康状态。
04后备猪引种后的免疫与驯化
后备猪驯化主要目的就是使后备猪在入群后不会引起基础群健康状态的不稳定,因此需要使后备猪提前适应本场猪群的病原。同时,针对疫苗质量较为稳定的疾病优先选择疫苗免疫。在入群前需采样评估后备猪驯化效果,以确保采用的各项驯化或免疫措施的方式有效。下表为不同后备猪免疫与驯化方式的优缺点。
后备猪建立特异性免疫力的途径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疫苗免疫,其优势是安全性高、抗体稳定,缺点是蓝耳、
PEDV等疾病仅依靠疫苗尚不能完全保护。二类是混群驯化,使用淘汰母猪等阳性猪进行混群驯化,优势是安全性相对更高,技术操作要求少,缺点是不能保证所有猪群均一性感染,并且有非瘟感染风险。三类是病毒直接驯化,可使用阳性分泌物、肠道、血清、病毒液直接注射或饲喂,优势是感染均一、保护力高,缺点是易造成散毒风险,需要生物安全条件较好的隔离舍进行驯化,同时可造成后备猪利用率下降的问题。在选择何种驯化方式时应考虑场内条件,合理使用。
针对后备期疫苗免疫与驯化,笔者建议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细小、PEDV活疫苗+PEDV灭活疫苗、圆环等疫苗免疫2次,首免与2免间隔至少21天。这些疫苗作为后备猪阶段基础免疫程序。
同时,在隔离驯化期间需监控猪群状态,及时进行个体治疗和群体治疗,制定基础保健方案,以减少后备猪不必要损失。
05重要猪传染病的后备驯化
重要疾病的隔离驯化本期以蓝耳病为主,并以引种双阴种猪驯化做介绍。
不同猪场的蓝耳病状态采用的驯化方案不同。
➤猪场蓝耳病双阴或疫苗免疫稳定场
这类猪场在引种时不需要考虑蓝耳病的驯化问题,重点是解决引种过程中的蓝耳病野毒感染问题。保证引种到场后,猪群未感染蓝耳病毒。这就需要在引种过程中设计优秀的生物安全流程,尽可能避免路途中的风险。疫苗免疫稳定场,猪群到场隔离期结束后免疫本场使用的蓝耳疫苗。
➤猪场处于蓝耳阳性不稳定状态
首先需要确定猪场处于蓝耳阳性不稳定状态,场内中任何一类母猪群、哺乳仔猪、保育猪群、育肥猪群中有蓝耳野毒抗原PCR阳性即为阳性不稳定状态。
➤后备猪是否免疫蓝耳疫苗?
这一问题是笔者近期遇到相对多的问题。其实,免疫疫苗是措施之一,关键的是猪场的蓝耳状态,如果引种后的后备猪在未接触过蓝耳病毒后入群,会导致母猪群向后备猪排毒,进而引起猪场蓝耳病爆发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如果后备猪免疫了疫苗,但未接触过场内毒株,也同样会面临相似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后备猪群提前接触到场内流行毒株,进而在入群前产生足够的野毒抗体,以应对基础群的挑战。
因此,首先需要明确本场猪群的蓝耳病的流行毒株,蓝耳病场内传播途径,月度流产率,断奶仔猪阳性率,保育猪成活率,确定猪场处于蓝耳阳性的状态。
➤引种双阴后备猪蓝耳病驯化
1)蓝耳疫苗免疫策略
在选择蓝耳疫苗免疫前提是母猪群处于临床稳定,比如:月度流产率0.2-0.4%,并且母猪群未检出蓝耳抗原,后备猪入群后不受野毒感染风险,在此阶段可选择仅用蓝耳疫苗免疫。
双阴猪群在蓝耳活疫苗免疫后可快速产生抗体并有较短的排毒期。免疫疫苗可减少临床损失,但不能完全排除入群风险。
2)阳性淘汰猪、阳性睾丸驯化
猪场处于蓝耳病蓝耳不稳定状态时,后备猪驯化可选择阳性流产猪、阳性睾丸饲喂进行驯化,在选择猪只和样品时应先排除非瘟等重大疾病的感染风险。这种驯化方式,可使后备猪提前接触场内流行毒株,并产生野毒抗体。相比疫苗免疫具有更好的效果。
缺点是易导致散毒,在没有生物安全条件好的隔离舍时,会影响到基础母猪群。同时,不能保证均一性感染,阳性猪排毒期不确定,病毒载量不确定,接触传播效果不确定等因素,很容易导致部分后备猪只未感染蓝耳病毒。其次,由于未均一性感染,可能会导致在入群前后备猪仍在排毒,抗体不均一。若入群后会导致基础群不稳定,同样存在一定风险。
3)血清驯化
猪场处于蓝耳病不稳定状态,并且之前的后备猪入群易导致临床不稳定的情况,可选择对后备猪进行血清驯化。此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可确保后备猪群在同一时间均一性感染,排毒时间明确,抗体产生效果确定。入群后可免受基础群感染风险,并维持猪场稳定。
缺点是由于后备猪野毒感染后会造成后备猪利用率下降、死亡率升高等问题,同时也会导致存在散毒风险。其次是血清驯化技术要求高,血清来源,病毒含量测定等各个环节要求较高。
06总结与合作
本文从临床兽医与生产管理维度总结了后备猪健康管理中外部引种的后备猪隔离、免疫与驯化,引种前的健康评估,引种后的隔离措施,各种疾病的驯化方式,蓝耳病的免疫或驯化的选择及利弊等。尤其在蓝耳病、PEDV等重大疾病的后备猪驯化管理,博维特团队已总结大量成功经验,在对后备猪的血清驯化方式已突破各项技术难点,可通过后备猪的蓝耳病驯化取得蓝耳病稳定或净化及优秀的生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