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养猪技术 > 猪场管理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分娩舍的关键指标与生产管理措施

来源: 网络   2025-10-24 15:51:52   查看:  次

  作为猪场生产的核心枢纽,其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仔猪成活率、断奶重以及母猪下一胎的生产性能。每一次高效的管理决策,都源于对关键指标的精准把握和生产管理的严格执行。


  本文将深入解析分娩舍生产管理中的关键指标及相应的科学管理方法,为行业同仁提供实用参考。

  一、分娩舍管理的重要性

  分娩舍是猪场生产的关键环节,其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据统计,规范巡栏管理可将哺乳期仔猪死亡率降低15%-30%。同时,健康的母猪是成功的基础,不仅能提高断奶仔猪数和均匀度,还能减少非正常淘汰,延长母猪使用年限。

  在现代化养猪场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普及,通过安装智能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猪只的体温、饮食和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作出调整。然而,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完全取代精细化的现场管理。

  二、分娩舍关键指标解析

  1,生产指标

  (1)产活仔数

  反映母猪繁殖性能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到猪场的生产能力。广西海和种猪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万海峰指出,种猪繁殖性能最大化是第一指标,需要降低母猪的发病率、死淘率、弱仔率、死胎率等硬指标。

  (2)断奶前仔猪死亡率

  哺乳期仔猪死亡率是衡量分娩舍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产后前3天死亡占整个哺乳期死亡的60%-80%,其中压死占比最高(可达50%以上),其次是饿死和弱仔死亡。

  (3)断奶仔猪数

  直接反映分娩舍生产效率的指标,影响到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

  (4)母猪非正常淘汰率

  肢蹄问题导致母猪哺乳困难、压死仔猪风险增加,也是母猪过早淘汰的重要原因(占淘汰原因约15%)。

  2,生长指标

  (1)初生重

  初生仔猪的体重与其成活率密切相关。弱小仔猪(体重<1)0kg)死亡率是正常体重仔猪的3倍以上。

  (2)断奶重:断奶重每增加1kg,通常可缩短育肥期5-7天。定期称重(如3日龄、7日龄、14日龄、21日龄)是评估生长速度的有效方法。

  (3)均匀度

  同窝仔猪大小是否均匀是衡量母猪泌乳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弱小仔猪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整体成活率。

  3,疾病指标

  (1)腹泻率

  哺乳仔猪腹泻(尤其是1-3日龄黄痢,10-21日龄白痢)是导致死亡和生长受阻的首要原因,发病率可达20-50%,死亡率5-30%。温差波动>5℃是重要诱因。

  (2)呼吸道疾病发生率

  呼吸急促(>40次/分)、腹式呼吸是呼吸道疾病或热应激的强烈信号。

  (3)乳房炎发生率

  临床乳房炎发病率约3-8%,是导致母猪泌乳不足、仔猪饥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子宫内膜炎发病率

  恶露异常(恶臭、大量脓性分泌物)是子宫内膜炎(发病率约5-15%)的典型表现。

  4,健康管理指标

  (1)母猪采食量

  哺乳母猪日采食量应逐步提升至6-8kg(高峰期)。采食量下降20%即需警惕,下降30%以上表明存在严重问题(如疾病、疼痛、热应激)。




  (2)体温

  母猪正常体温为38)5-39)5℃,体温>39)5℃提示发热。

  (3)饮水摄入量

  哺乳母猪每日需25-40L水,饮水不足会严重影响采食量和泌乳量。

  (4)初乳摄入量

  初生6小时内吃到充足初乳是获得被动免疫的关键。




  三、科学管理与精细化操作

  1,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是分娩舍管理的基础,直接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1)温度管理

  母猪区(18-22℃)与仔猪保温区(32-35℃初生,随日龄降低)温差必须合理。使用精准温度计测量仔猪活动区(离地20cm)温度。昼夜温差>3℃显著增加仔猪腹泻风险。

  当环境温度超过24℃时,每增加1℃,母猪采食量下降80g/天。在夏季,需要通过水帘降温系统、滴水降温等措施,有效控制舍内温度。




  (2)湿度与通风

  分娩舍的理想湿度应控制在55%-65%之间。相对湿度>80%利于病原滋生(尤其球虫、细菌),而低湿则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氨气浓度>25ppm刺激呼吸道黏膜,诱发疾病。在连阴雨天气,要特别加强防潮除湿和有效通风,及时清理粪污,增加清粪频率,防止粪尿积聚产生有害气体。

  (3)卫生管理

  潮湿脏污的环境是腹泻、皮肤病(如渗出性皮炎)、脐带炎/伤口感染的最大温床。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空栏消毒14天以上,可有效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4)光照管理的科学性

  适当的光照可以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和泌乳性能。分娩舍应保证100Lux的光照强度,每天16小时的光照时间。良好的光照管理不仅可以促进母猪产后恢复,还能提高仔猪的断奶体重。

  2,分娩预警与准备

  通过"四看一挤"方法可以准确判断分娩时机

  四看一挤

  一看乳房:产前乳房膨大有光泽,乳头呈八字形分开;

  二看尾根:尾根两侧下陷,阴户松弛红肿;

  三看行为:起卧不安、频频排尿;

  四看分泌物:破羊水、胎粪排出;

  一挤乳头:最后乳头挤出乳汁时,4-6小时内分娩。

  产前准备包括产床彻底消毒、保温箱预热至32℃、准备接产工具等。这些准备工作对降低分娩风险、提高仔猪成活率至关重要。

  3,产程控制与助产

  母猪正常产程为2-5小时,产仔间隔15-30分钟。产程过长会导致仔猪缺氧死亡,需要及时干预。

  控制产程的方法包括:及时放奶刺激催产素分泌、补充能量、合理使用催产素等。

  助产需要谨慎操作,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只有在确有必要时才进行人工助产,且必须做好严格的消毒工作,避免引发子宫感染。

  4,初乳管理的关键性

  新生仔猪需要在出生后1小时内摄入足量初乳。初乳不仅提供能量,更重要的是传递母源抗体,为仔猪建立被动免疫。

  实际操作中,需要辅助弱仔固定乳头,确保每头仔猪都能获得足够的初乳。这一环节对提高仔猪成活率具有决定性影响。

  5,母猪饲养管理的科学性

  (1)精准饲喂策略

  哺乳母猪的饲喂需要遵循"最大限度提高采食量"的原则。

  哺乳母猪采食量与带仔的关系:

  采食量(kg)=母猪体重(kg)*1%+带仔数*0.45




  湿拌料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采食量15-20%。分餐饲喂(每天3-4次)不仅可以保证饲料新鲜度,还能促进母猪活动,减少乳腺炎的发生。



  (2)产后护理与炎症控制

  母猪产后炎症(子宫炎、乳房炎)是影响繁殖性能的主要问题。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控制:

  产后12小时内注射长效抗生素;保持产后7天内后驱卫生,使用卫可康(1:200)清洗;

  饲料中添加林可大观霉素+阿莫西林进行药物预防。

  研究表明,科学的产后护理可以将母猪炎症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显著提高断奶发情率和后续繁殖性能。

  6,仔猪健康管理的核心技术

  (1)仔猪三针保健是预防细菌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这一体系可以有效预防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感染,显著降低哺乳期死亡率。

  (2)环境适应性管理

  新生仔猪需要特别的环境支持:出生后立即擦干身体,防止体温过低;及时放入保温箱,维持32℃的微环境;协助固定乳头,确保初乳摄入。

  在出生前三天,实施定时哺乳(白天1小时一次,晚上2小时一次),可以有效减少压死、饿死等现象,提高仔猪成活率。

  四、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

  1,生产记录的标准化

  完善的生产记录体系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需要记录的数据包括:配种信息、产仔信息(健仔数、弱仔数、死胎数)、哺乳成绩、断奶信息等。

  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实现持续改进。例如,通过分析不同胎次母猪的生产性能,可以优化母猪的淘汰更新策略。

  2,指标监控与预警

  建立关键指标的监控预警机制,当指标偏离正常范围时及时采取措施。例如,当哺乳期成活率低于95%时,需要立即检查温度管理、初乳管理等环节。

  定期进行指标分析,找出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针对性地改进管理措施。

  五、不同死淘率下的管理重点

  根据保育期猪场死淘率的研究,我们可以推导出分娩舍不同死淘率下的管理重点:

  1,低死淘率(行业先进水平)

  当死淘率稳定在较低水平时,管理重心应从被动的“救火”全面转向主动的“优化与预见”。环境控制需达到“毫米级”精度,关注昼夜温差和区域温差,确保整个栏舍温差小于2℃。

  2,中等死淘率(警报线)

  当死淘率升至中等水平,表明基础管理存在系统性漏洞,猪群亚健康比例增加。每日工作重心必须从“优化”转向“干预与稳定”。实施“三色管理”法,将猪群分为健康群、风险群和病患群,区别管理。

  3,高死淘率(危险线)

  当死淘率达到高水平,意味着分娩舍的管理系统已接近崩溃。此时必须采取雷霆手段,包括全面消毒、全群投药与极端环境控制。立即降低饲养密度,减少接触传播。




  六、分娩舍日常管理核心措施与每日工作内容

  分娩舍的管理精髓在于“精细、及时、有序、可追溯”。每日工作应围绕母猪健康、仔猪成活、环境稳定三大核心展开。




  (一)每日管理核心措施

  1,“四看”巡栏法:这是每日工作的基础,必须贯穿始终。

  (1)看母猪:精神状况、食欲、饮水量、泌乳情况、恶露、呼吸频率与模式。

  (2)看仔猪:活力、是否吃饱(腹部圆鼓)、是否腹泻(肛门周围)、保温区分布、均匀度。

  (3)看环境:温度(母猪区与仔猪区)、湿度、空气质量、栏舍卫生、饮水器水流。

  (4)看设备:保温灯/垫是否正常、栏位有无损坏、饮水器是否漏水、电源是否安全。

  2,“分阶段、有重点”管理:

  (1)产后0-3天:管理黄金期,核心是防压、保成活、促初乳。巡栏频率最高。

  (2)产后4-14天:平稳期,核心是防腹泻、促生长、保母健。关注母猪采食和仔猪均匀度。

  (3)产后15天-断奶:冲刺期,核心是抓补料、增断奶重、为断奶做准备。

  3,数据记录与异常标记:

  (1)事事记录:任何异常情况(不吃料、腹泻、发烧等)必须立即在记录卡和报表上登记。

  (2)清晰标记:准备红、蓝等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对问题猪只进行醒目标记(例如:发烧打“△”,不吃料打“×”,腹泻打“○”),便于后续跟踪处理。

  (二)每日详细工作内容(可操作时间表)

  以下将一日工作分为五个关键时段,饲养员应严格遵循。

  【第一时段:早晨(06:00-09:00)——全面检查与首次饲喂】

  1,交接班与初步观察(06:00-06:30)

  与夜班人员交接,了解夜间有无紧急情况(如分娩、死亡等)。

  进入舍内,首先感受整体空气质量与温度,闻有无刺鼻氨气味。

  边走边听,观察整栋猪舍猪只是否安静,有无异常尖叫或咳嗽声。

  2,第一次全面巡栏与喂料(06:30-08:30)

  (1)环境控制:查看温湿度计读数,并与体感核对。调整风机、水帘或保温设备。

  (2)母猪饲喂:

  给所有母猪第一次喂料,投喂日粮的40%。

  边喂料边进行“四看”,重点关注不吃料或食欲差的母猪,立即用记号笔标记,并记录原因(发烧、无乳、便秘等)。

  (3)仔猪检查:

  检查保温灯是否正常,保温区温度是否合适(观察仔猪睡姿:分散→太热,扎堆→太冷)。

  检查仔猪有无新的死亡,并初步判断死因(压死、饿死、腹泻等)。

  快速检查每窝仔猪是否有腹泻,肛门周围是否干净。

  (4)卫生工作:清理母猪料槽前,先将该栏位的粪便扫入粪沟。

  3,治疗与处理(08:30-09:00)

  根据巡栏标记,对异常母猪进行体温测量。

  对需要治疗的母猪(如子宫炎、乳房炎、发烧)进行注射或投药。

  处理新发现的问题仔猪(如腹腔补液、灌服药物等)。

  【第二时段:上午(09:00-11:30)——深度护理与清洁】

  1,第二次巡栏与护理(09:00-10:30)

  (1)仔猪深度护理:

  调栏:将体型弱小、吃奶不足的仔猪调剂给奶水好、带仔少的母猪代哺。

  固定乳头:协助弱仔固定到前部奶水多的乳头。

  补铁、剪牙、断尾等日常工作在此阶段完成(若非全群统一进行,则针对个别需要时)。

  (2)母猪护理:清理后驱,对恶露多的母猪进行子宫冲洗或投药。

  (3)卫生清洁:

  (4)彻底清理粪便,保持栏床干燥。先从健康栏开始,最后处理腹泻栏,防止交叉感染。

  (5)清扫过道,保持整体环境整洁。

  2,第二次饲喂(10:30-11:00)

  进行第二次喂料,投喂日粮的30%。

  再次观察标记母猪的食欲变化,评估首次治疗的效果。

  3,数据记录与整理(11:00-11:30)

  将上午的巡栏记录、治疗记录、死亡记录等整理到日报表上。

  向主管汇报当日上午的总体情况。

  【第三时段:中午(13:30-16:00)——巡查与补料】

  1,第三次巡栏与环境调控(13:30-15:00)

  (1)此阶段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重点检查母猪热应激情况(呼吸急促、不愿卧下)。

  (2)检查水帘、风机运行情况,确保水流畅通,风速足够。

  (3)检查每个饮水器的出水量,确保畅通。

  (4)再次检查仔猪保温区,根据环境温度适当调整保温灯高度或开关。

  2,仔猪教槽补料(15:00-15:30)

  对15日龄以上的仔猪进行教槽补料。

  原则:少量勤添,每天更换新料,保持料槽清洁,防止饲料霉变。

  3,第三次饲喂(15:30-16:00)

  进行第三次喂料,投喂日粮的30%。

  【第四时段:傍晚(17:00-19:00)——晚间准备与重点巡查】

  1,第四次全面巡栏(17:00-18:30)

  这是夜间防压死的最后一次保障性巡查,尤为重要。

  重点:

  将所有离群在保温箱外的仔猪赶回保温区。

  检查母猪起身、躺卧时,仔猪是否能够及时躲开。

  整理保温箱内的垫料,确保干燥舒适。

  检查并补充所有饮水器和料槽。

  2,工作复盘与明日计划(18:30-19:00)

  (1)填写完整的生产日报表(包括当日的产仔数、断奶数、死亡数、治疗数、采食量等)。

  (2)与夜班人员详细交接,特别说明需要夜间重点关照的母猪和仔猪。

  (3)检查库存,准备明日所需的疫苗、药物、工具等。

  (4)夜间重点(由夜班人员执行)

  核心任务:接产与防压。

  对于临产和刚分娩的母猪,每隔1小时巡查一次。

  对于产后3天内的母猪,至少每2小时巡查一次,将仔猪驱赶回保温区。

  及时处理夜间发生的紧急分娩和其他突发事件。

  (三)实用工具与检查清单

  1,母猪卡:每头母猪一张,记录其基本信息、产仔情况、免疫和治疗记录。

  2,每日工作检查清单:将上述工作内容制成清单,完成一项勾选一项,防止遗漏。

  3,异常猪只处理流程:发现异常→标记→测量体温/诊断→记录→治疗→跟踪效果→再次评估。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将成为分娩舍管理的重要助力。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对养猪专业的深入理解和对细节的精细把控,始终是成功管理分娩舍的不二法门。

  ​​​​​​​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