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产房如同猪场的“心脏”,它的每一次搏动都关乎整个猪场的生命力。高产母猪意味着更高的效益潜力,但也对饲养管理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冬季管理不当,直接导致仔猪腹泻频发、成活率骤降、母猪体况受损,甚至影响后续繁殖性能。
今天,我们将深入产房现场,拆解八大关键操作,助您打赢这场冬季攻坚战。
环境控制:破解“保温和通风”的死循环
这是冬季管理的核心矛盾,也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关键行动点
1:精准的“温度阶梯”管理
误区:一个温度管全场。
正解:必须建立母猪区、仔猪活动区、仔猪保温区的三级温度阶梯。
可操作方案:
产房大环境(母猪区):尽量控制在20-22℃。温度过高会直接抑制母猪采食量。
仔猪保温箱(核心区):出生~3日龄:32-35℃(在仔猪躺卧高度悬挂温度计监测);4~7日龄:28-30℃;8~28日龄:26-28℃(每周平稳下降2℃)。
判断标准:看仔猪睡姿。温度适宜时,仔猪均匀散布,侧卧安睡。

冬季产房精细化管控方案(“10度3况”核心标准)
目标:维持恒温环境(10℃为临界基准),精准调控湿度与通风,保障母幼健康。
1.温度管理:10℃为生命线,分区精准控温
基础温度标准
①临界值:产房整体环境≥10℃,仔猪保温区需达28-32℃(出生72小时内35℃);
②温差控制:母猪区与仔猪区温差≤5℃,避免冷应激。
升温技术措施
①热源配置:地暖+红外保温灯(250W/栏,距地面50cm)+电热板(覆盖80%区域);
②温度监测:每4小时记录栏舍单元前后及中心点温度,低于22℃立即启动应急加热。
冷应激预防
①地面预升温:分娩前24小时启动地暖,地面温度≥28℃;
②贼风阻断:门缝、窗缝密封处理,风速≤0.15m/s。

2.湿度管理:65%-75%黄金区间,杜绝冷凝水
高湿危害防控
①限值:湿度>80%时,腹泻发病率升高40%,需启动除湿机或增温降湿;
②垫料管理:每日更换潮湿垫料(湿度>30%即更换),稻壳/木屑厚度≥15cm。
低湿修正方案
①湿度<60%时,采用加湿器雾化(禁止地面泼水),或在暖气片悬挂湿毛巾。
结露预防
①屋顶铺设5cm保温棉,墙体与屋顶温差<3℃,避免冷凝水下滴。
关键行动点2:以“气流”为核心的通风哲学
误区:为了保温,完全封闭门窗。
正解:通风是为了置换空气、排出湿气、稀释病原,而不仅仅是降温。
可操作方案:
采用“自上而下”的通风模式:开启屋顶通风口或使用通风管,让冷空气从高处进入,与舍内热空气充分混合后缓慢下降,避免“贼风”直吹猪体;
执行“最小通风量”:安装定时器,实行“勤换、短时”的间歇通风。例如:每小时通风5-10分钟,具体根据人进入舍内是否感觉刺鼻、刺眼(原文为“刺鼻眼”,口语化表述修正为“刺鼻、刺眼”)来调整;
除湿神器:在产床下、通道撒布干粉消毒剂(如接生粉),它能高效吸附水分,保持局部干燥,同时起到消毒作用。

通风管理:换气与保温动态平衡
1.最小通风量保障
换气标准:每小时每头母猪≥30m³,CO₂浓度<1500ppm,NH₃<15ppm;
智能控制:变频风机按温度梯度启停(10℃以下开30%功率,15℃以上开70%)。
2.气流组织优化
进风口设屋顶正压管道,出风口对角布局,避免直吹猪体;
风速控制:母猪区≤0.2m/s,仔猪区≤0.1m/s。
3.通风-保温协同
低温时段(夜间-凌晨)采用间歇通风(开10分钟/停20分钟),换气时同步启动辅助供暖。
母猪营养:打赢“能量保卫战”
高产母猪在冬季哺乳期,就是一台高速运转的“产奶机器”,能量需求巨大。
关键行动点3:“步步高升”的饲喂策略(3况:水况、料况、膘况)
可操作方案:
分娩当天:根据情况选择不喂或者投喂0.5-1.5kg,可加入麸皮,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便秘;
产后加料:从第二天开始,每日递增0.5-1kg,直至产后7-10天达到最大采食量。目标采食量计算公式:母猪体重×1%+0.5kg×带仔数。例如,180kg母猪,带仔12头,目标峰值应为7.8kg/天;
夜间加餐:在冬季,可以选择晚上9-10点增加一次喂料,能有效为母猪提供夜间抗寒能量,俗称“夜宵料”。
关键行动点4:“水料同槽”的湿喂工艺
核心价值:提高适口性,减少咀嚼能耗,预防消化道问题。
可操作方案:
水温:使用30-40℃的温水拌料;
水料比:控制在2.5:1到3:1,拌成稠粥状;
现拌现喂:保证饲料新鲜,防止冻结或发酵变质。
仔猪护理:抓住“黄金72小时
新生仔猪的护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
关键行动点5:初乳管理—“第一剂疫苗”
操作:出生后1小时内,必须人工辅助每头仔猪吃足至少40ml初乳。必要时可采用“初乳灌服”的方式确保弱仔初乳的摄入量。
深度解析:初乳不仅是营养,更是母源抗体的唯一来源。冬季病毒性腹泻高发,充足的初乳是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配套操作:
规范断脐、剪牙、断尾、补铁:断脐留3-5cm,消毒;出生当天剪牙断尾,出生三天内肌注2ml补铁剂,防止贫血;
精准补料教槽:产后5-7天开始,使用优质的教槽料,少量多次,刺激仔猪消化道发育。
关键行动点6:营造“温暖过渡”环境——“从保温箱到产床地面”
创新方案:在保温箱出口与产床漏缝地板之间,铺设临时性垫板(木板、橡胶垫等)。
核心价值:避免仔猪初次外出活动时,腹部直接接触冰冷地板,大幅减少腹部受凉引发的腹泻和应激。
腹泻防控:构筑“生物安全防火墙”
冬季产房腹泻是高发问题,需提前做好防控。
关键行动点7:腹泻的“三板斧”预防方案(腹泻防控关口前移)
物理屏障:重申保温与干燥(策略一)是预防所有类型腹泻的基石;
免疫防御:母猪产前跟胎免疫流行性腹泻(PED)、传染性胃肠炎(TGE)等疫苗,提升初乳中特异性抗体水平;
生物安全: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批间彻底清洗→消毒→干燥产房。日常使用低刺激性消毒剂进行带猪消毒,重点区域(地面、粪沟)加强喷洒。
关键行动点8:构建可落地的SOP与督导体系
操作法典化:将上述所有关键操作点(温度监测、饲喂程序、初乳管理、巡栏要点等)量化、标准化,形成清晰的《冬季产房日工作清单》或SOP;
高频精细化巡栏:规定并执行每小时至少巡栏一次,核心观察项:
①母猪:采食剩余量、乳房状态(有无硬块/炎症)、精神状况;
②仔猪:睡姿分布(温度判断)、粪便形态(腹泻预警)、活力状态;
即时响应:发现任何异常(剩料多、乳房问题、仔猪扎堆/腹泻等),必须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干预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总结
请将以下要诀铭记于心:
一个核心基石:环境精控——精准温度阶梯+科学气流管理,破解保温通风矛盾;
一个根本引擎:母猪营养攻坚——阶梯饲喂+温水湿喂,打赢能量保卫战;
一个关键成果:仔猪黄金护理——初乳抗体+温暖过渡+腹泻联防,决胜72小时;
一个保障闭环:管理执行保障——SOP落地+高频巡栏+即时响应,细节决定成活率。
冬季高产母猪产房管理,是一场对精细度、系统性和执行力的综合考验。掌握并坚定执行这四大核心策略,您就能有效唤醒高产母猪的潜能,显著提升仔猪成活率,保障母猪健康与繁殖延续性,最终赢得这场“冬季产房保卫战”,实现猪场效益的稳健增长。本方案兼具深度洞察与实操细节,愿成为您猪场平稳过冬、效益长虹的得力指南!
今天,我们将深入产房现场,拆解八大关键操作,助您打赢这场冬季攻坚战。
环境控制:破解“保温和通风”的死循环
这是冬季管理的核心矛盾,也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关键行动点
1:精准的“温度阶梯”管理
误区:一个温度管全场。
正解:必须建立母猪区、仔猪活动区、仔猪保温区的三级温度阶梯。
可操作方案:
产房大环境(母猪区):尽量控制在20-22℃。温度过高会直接抑制母猪采食量。
仔猪保温箱(核心区):出生~3日龄:32-35℃(在仔猪躺卧高度悬挂温度计监测);4~7日龄:28-30℃;8~28日龄:26-28℃(每周平稳下降2℃)。
判断标准:看仔猪睡姿。温度适宜时,仔猪均匀散布,侧卧安睡。

冬季产房精细化管控方案(“10度3况”核心标准)
目标:维持恒温环境(10℃为临界基准),精准调控湿度与通风,保障母幼健康。
1.温度管理:10℃为生命线,分区精准控温
基础温度标准
①临界值:产房整体环境≥10℃,仔猪保温区需达28-32℃(出生72小时内35℃);
②温差控制:母猪区与仔猪区温差≤5℃,避免冷应激。
升温技术措施
①热源配置:地暖+红外保温灯(250W/栏,距地面50cm)+电热板(覆盖80%区域);
②温度监测:每4小时记录栏舍单元前后及中心点温度,低于22℃立即启动应急加热。
冷应激预防
①地面预升温:分娩前24小时启动地暖,地面温度≥28℃;
②贼风阻断:门缝、窗缝密封处理,风速≤0.15m/s。

2.湿度管理:65%-75%黄金区间,杜绝冷凝水
高湿危害防控
①限值:湿度>80%时,腹泻发病率升高40%,需启动除湿机或增温降湿;
②垫料管理:每日更换潮湿垫料(湿度>30%即更换),稻壳/木屑厚度≥15cm。
低湿修正方案
①湿度<60%时,采用加湿器雾化(禁止地面泼水),或在暖气片悬挂湿毛巾。
结露预防
①屋顶铺设5cm保温棉,墙体与屋顶温差<3℃,避免冷凝水下滴。
关键行动点2:以“气流”为核心的通风哲学
误区:为了保温,完全封闭门窗。
正解:通风是为了置换空气、排出湿气、稀释病原,而不仅仅是降温。
可操作方案:
采用“自上而下”的通风模式:开启屋顶通风口或使用通风管,让冷空气从高处进入,与舍内热空气充分混合后缓慢下降,避免“贼风”直吹猪体;
执行“最小通风量”:安装定时器,实行“勤换、短时”的间歇通风。例如:每小时通风5-10分钟,具体根据人进入舍内是否感觉刺鼻、刺眼(原文为“刺鼻眼”,口语化表述修正为“刺鼻、刺眼”)来调整;
除湿神器:在产床下、通道撒布干粉消毒剂(如接生粉),它能高效吸附水分,保持局部干燥,同时起到消毒作用。

通风管理:换气与保温动态平衡
1.最小通风量保障
换气标准:每小时每头母猪≥30m³,CO₂浓度<1500ppm,NH₃<15ppm;
智能控制:变频风机按温度梯度启停(10℃以下开30%功率,15℃以上开70%)。
2.气流组织优化
进风口设屋顶正压管道,出风口对角布局,避免直吹猪体;
风速控制:母猪区≤0.2m/s,仔猪区≤0.1m/s。
3.通风-保温协同
低温时段(夜间-凌晨)采用间歇通风(开10分钟/停20分钟),换气时同步启动辅助供暖。
母猪营养:打赢“能量保卫战”
高产母猪在冬季哺乳期,就是一台高速运转的“产奶机器”,能量需求巨大。
关键行动点3:“步步高升”的饲喂策略(3况:水况、料况、膘况)
可操作方案:
分娩当天:根据情况选择不喂或者投喂0.5-1.5kg,可加入麸皮,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便秘;
产后加料:从第二天开始,每日递增0.5-1kg,直至产后7-10天达到最大采食量。目标采食量计算公式:母猪体重×1%+0.5kg×带仔数。例如,180kg母猪,带仔12头,目标峰值应为7.8kg/天;
夜间加餐:在冬季,可以选择晚上9-10点增加一次喂料,能有效为母猪提供夜间抗寒能量,俗称“夜宵料”。
关键行动点4:“水料同槽”的湿喂工艺
核心价值:提高适口性,减少咀嚼能耗,预防消化道问题。
可操作方案:
水温:使用30-40℃的温水拌料;
水料比:控制在2.5:1到3:1,拌成稠粥状;
现拌现喂:保证饲料新鲜,防止冻结或发酵变质。
仔猪护理:抓住“黄金72小时
新生仔猪的护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
关键行动点5:初乳管理—“第一剂疫苗”
操作:出生后1小时内,必须人工辅助每头仔猪吃足至少40ml初乳。必要时可采用“初乳灌服”的方式确保弱仔初乳的摄入量。
深度解析:初乳不仅是营养,更是母源抗体的唯一来源。冬季病毒性腹泻高发,充足的初乳是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配套操作:
规范断脐、剪牙、断尾、补铁:断脐留3-5cm,消毒;出生当天剪牙断尾,出生三天内肌注2ml补铁剂,防止贫血;
精准补料教槽:产后5-7天开始,使用优质的教槽料,少量多次,刺激仔猪消化道发育。
关键行动点6:营造“温暖过渡”环境——“从保温箱到产床地面”
创新方案:在保温箱出口与产床漏缝地板之间,铺设临时性垫板(木板、橡胶垫等)。
核心价值:避免仔猪初次外出活动时,腹部直接接触冰冷地板,大幅减少腹部受凉引发的腹泻和应激。
腹泻防控:构筑“生物安全防火墙”
冬季产房腹泻是高发问题,需提前做好防控。
关键行动点7:腹泻的“三板斧”预防方案(腹泻防控关口前移)
物理屏障:重申保温与干燥(策略一)是预防所有类型腹泻的基石;
免疫防御:母猪产前跟胎免疫流行性腹泻(PED)、传染性胃肠炎(TGE)等疫苗,提升初乳中特异性抗体水平;
生物安全: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批间彻底清洗→消毒→干燥产房。日常使用低刺激性消毒剂进行带猪消毒,重点区域(地面、粪沟)加强喷洒。
关键行动点8:构建可落地的SOP与督导体系
操作法典化:将上述所有关键操作点(温度监测、饲喂程序、初乳管理、巡栏要点等)量化、标准化,形成清晰的《冬季产房日工作清单》或SOP;
高频精细化巡栏:规定并执行每小时至少巡栏一次,核心观察项:
①母猪:采食剩余量、乳房状态(有无硬块/炎症)、精神状况;
②仔猪:睡姿分布(温度判断)、粪便形态(腹泻预警)、活力状态;
即时响应:发现任何异常(剩料多、乳房问题、仔猪扎堆/腹泻等),必须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干预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总结
请将以下要诀铭记于心:
一个核心基石:环境精控——精准温度阶梯+科学气流管理,破解保温通风矛盾;
一个根本引擎:母猪营养攻坚——阶梯饲喂+温水湿喂,打赢能量保卫战;
一个关键成果:仔猪黄金护理——初乳抗体+温暖过渡+腹泻联防,决胜72小时;
一个保障闭环:管理执行保障——SOP落地+高频巡栏+即时响应,细节决定成活率。
冬季高产母猪产房管理,是一场对精细度、系统性和执行力的综合考验。掌握并坚定执行这四大核心策略,您就能有效唤醒高产母猪的潜能,显著提升仔猪成活率,保障母猪健康与繁殖延续性,最终赢得这场“冬季产房保卫战”,实现猪场效益的稳健增长。本方案兼具深度洞察与实操细节,愿成为您猪场平稳过冬、效益长虹的得力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