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一过,天气转凉,霜降过后,冬季来临。北方夜间气温降至零度以下,猪场陆续开始关门封窗。猪场生产管理要随着气候的转冷而有所转变,在冬季影响饲料优良性能发挥的因素,主要有:冬季饲料的营养、加工与饲喂;冬季低温高湿导致猪的常发病;冬季的生物安全威胁导致传染病易发。
1冬季饲料的营养、加工与储存
冬季饲料的营养方面
猪体抗寒所需要的能量需要消耗更多的饲料,环境温度低于猪的临界温度时,每降低1度,每kg代谢(体重的0.75次方)要多消耗16.27MJ的代谢能。
猪的临界温度:母猪15℃,生长猪20℃,育肥猪18℃。例如当环境温度低于母猪的临界温度5℃时,每头母猪每天须多喂0.3kg饲料,以保持正常合理体况。当温度过低,能量消化率提高,蛋白质消化率降低,猪体表现戗毛、畏寒,肥猪表现生长发育滞缓。当出现此类状况时,可在饲料中额外添加1%的豆油。
同时蛋白质不宜过高,否则会尿氮排放多,使舍内氨气浓度过高,还可能造成猪只消化不良。冬季饲料不宜添加小苏打,这会提高尿的pH值,加速氨气释放。冬季宜用酸性消毒液消毒,可减缓尿中氨气的释放、降低舍内氨气浓度。
康地饲料8%系列通过添加高水平的氨基酸,降低了饲料粗蛋白水平,可以满足猪对蛋白质的需求,同时还降低了粪尿的氮排放,也就间接降低了猪舍氨气的浓度,减少了猪病的发生。
湿玉米所带来的问题
北方入冬以后,农户家中储存大量的玉米,得不到有效烘干晾晒,相当一部分猪场只能临时采购湿玉米,这也同时带来了养殖上的问题。
1)湿玉米水份大,含水量通常在25-30%左右,若按正常饲料配比会造成猪的能量采食不足。这就需要通过额外增加玉米的添加量或添加1-2%的油来解决。
2)粉碎细度被动加大。粉碎湿玉米时会“糊筛底”,造成玉米粉碎效率降低,严重时可烧坏电机,所以猪场一般都是通过选择更大筛孔的粉碎筛底来加以解决,但这样就加大了粉碎细度,降低了玉米的消化利用率。
3)湿玉米储存时易霉变,杂菌多。实践表明,饲喂湿玉米的猪群往往易发生魏氏棱菌病,进而造成猪只因急速胀肚死亡。这时饲料中需要添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加以预防,有霉变的还需要添加脱霉剂,而这样又会降低其它营养素的吸收利用率。
所以我们极力推荐猪场冬季尽量采购干玉米,以保证猪正常生产性能的发挥。
冬季饲料投喂问题
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露。冬季猪舍内湿度很大,当遇到从外界转运到舍内冰冷的饲料时,空气中的水汽很快会结露到饲料表面,造成饲料水份进一步加大。这样的话,在食槽,自动料线、料杯的内壁或食槽边角积存的饲料极易发生霉变,如不及时清除,霉变会扩大化,使猪群霉菌毒素中毒、抗病力下降、诱发多种疾病、生产性能整体降低。有的养殖户在头天晚上将第二天需要添加的饲料提前运到猪舍内,并加以覆盖。这种方式对于此情况会有所缓解,关键措施是在尽最大程度地降低猪舍湿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食槽中的饲料积压,最好是每天见一次底(采食净),便于清理、减少浪费。对于自动料线,最好采用开放式料杯的自动供料系统,以免形成易发霉的死角,还不易清理。
2冬季低温高湿导致猪的常发病
在北方寒冷季节,低温和高湿、高氨气是难以解决的一对矛盾,由于养猪是一种经济活动,增加的成本是猪场和市场无法承受的,由此造成的临床或亚临床疾病会导致生产性能低下。
1)猪舍低温可使生长猪消化不良,轻者产生腹泻。当温度过低,例如生长猪舍处于9℃以下时,生长猪为了保存体能,会不愿运动、聚集积堆互相取暖、脱肛猪增多。因采食降低逐渐消瘦,严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
2)猪舍高湿可使舍内卫生下降、细菌滋生、各种潜伏疾病极易发作,如猪副伤寒、猪增生性回肠炎、猪痢疾等条件病。
3)冬季封闭猪舍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会直接诱发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气喘病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这些都可能造成猪群的健康度下降,从而降低生产性能,所以当我们考查猪群采食康地饲料的生产成绩时,要注意甄别猪群所处的背景条件,这样才能更为客观地去评价饲料的真实性能,不至于被表面现象所误导。康地饲料所含有高品质、足量维生素以及免疫增强因子会更有利于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3冬季生物安全威胁导致传染病易发
北方寒冷冬季对猪场的生物安全是一个考验。在很多猪传染病的传播中,携带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收猪车携带,其次是人员携带,然后是活猪及肉制品、物品的携带。以收猪车为例,在冬季每次收猪后很难对社会上各个收猪车都进行彻底地清洗消毒,而病原体普遍耐低温不耐高温,因此冬季极易造成各种烈性传染病的传播,尤其以口蹄疫、流行性病毒性腹泻、非洲猪瘟为主,因为不同猪场对其重视程度不同,且口蹄疫的免疫保护时间较短、流行性腹泻疫苗不同厂家的免疫保护力差异很大、非洲猪瘟疫苗还未上市,一旦感染将对猪场造成极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好在目前很多猪场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生物安全意识显著提高,卖猪环节很多都实行了二次转运,猪场消毒措施也有所加强。但也不乏有些老客户和新踏入养猪行业的客户疏于防范,我们要对其加以提醒或指导,做好该做的免疫注射和生物安全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作者:技术部王增刚)
1冬季饲料的营养、加工与储存
冬季饲料的营养方面
猪体抗寒所需要的能量需要消耗更多的饲料,环境温度低于猪的临界温度时,每降低1度,每kg代谢(体重的0.75次方)要多消耗16.27MJ的代谢能。
猪的临界温度:母猪15℃,生长猪20℃,育肥猪18℃。例如当环境温度低于母猪的临界温度5℃时,每头母猪每天须多喂0.3kg饲料,以保持正常合理体况。当温度过低,能量消化率提高,蛋白质消化率降低,猪体表现戗毛、畏寒,肥猪表现生长发育滞缓。当出现此类状况时,可在饲料中额外添加1%的豆油。
同时蛋白质不宜过高,否则会尿氮排放多,使舍内氨气浓度过高,还可能造成猪只消化不良。冬季饲料不宜添加小苏打,这会提高尿的pH值,加速氨气释放。冬季宜用酸性消毒液消毒,可减缓尿中氨气的释放、降低舍内氨气浓度。
康地饲料8%系列通过添加高水平的氨基酸,降低了饲料粗蛋白水平,可以满足猪对蛋白质的需求,同时还降低了粪尿的氮排放,也就间接降低了猪舍氨气的浓度,减少了猪病的发生。
湿玉米所带来的问题
北方入冬以后,农户家中储存大量的玉米,得不到有效烘干晾晒,相当一部分猪场只能临时采购湿玉米,这也同时带来了养殖上的问题。
1)湿玉米水份大,含水量通常在25-30%左右,若按正常饲料配比会造成猪的能量采食不足。这就需要通过额外增加玉米的添加量或添加1-2%的油来解决。
2)粉碎细度被动加大。粉碎湿玉米时会“糊筛底”,造成玉米粉碎效率降低,严重时可烧坏电机,所以猪场一般都是通过选择更大筛孔的粉碎筛底来加以解决,但这样就加大了粉碎细度,降低了玉米的消化利用率。
3)湿玉米储存时易霉变,杂菌多。实践表明,饲喂湿玉米的猪群往往易发生魏氏棱菌病,进而造成猪只因急速胀肚死亡。这时饲料中需要添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加以预防,有霉变的还需要添加脱霉剂,而这样又会降低其它营养素的吸收利用率。
所以我们极力推荐猪场冬季尽量采购干玉米,以保证猪正常生产性能的发挥。
冬季饲料投喂问题
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露。冬季猪舍内湿度很大,当遇到从外界转运到舍内冰冷的饲料时,空气中的水汽很快会结露到饲料表面,造成饲料水份进一步加大。这样的话,在食槽,自动料线、料杯的内壁或食槽边角积存的饲料极易发生霉变,如不及时清除,霉变会扩大化,使猪群霉菌毒素中毒、抗病力下降、诱发多种疾病、生产性能整体降低。有的养殖户在头天晚上将第二天需要添加的饲料提前运到猪舍内,并加以覆盖。这种方式对于此情况会有所缓解,关键措施是在尽最大程度地降低猪舍湿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食槽中的饲料积压,最好是每天见一次底(采食净),便于清理、减少浪费。对于自动料线,最好采用开放式料杯的自动供料系统,以免形成易发霉的死角,还不易清理。
2冬季低温高湿导致猪的常发病
在北方寒冷季节,低温和高湿、高氨气是难以解决的一对矛盾,由于养猪是一种经济活动,增加的成本是猪场和市场无法承受的,由此造成的临床或亚临床疾病会导致生产性能低下。
1)猪舍低温可使生长猪消化不良,轻者产生腹泻。当温度过低,例如生长猪舍处于9℃以下时,生长猪为了保存体能,会不愿运动、聚集积堆互相取暖、脱肛猪增多。因采食降低逐渐消瘦,严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
2)猪舍高湿可使舍内卫生下降、细菌滋生、各种潜伏疾病极易发作,如猪副伤寒、猪增生性回肠炎、猪痢疾等条件病。
3)冬季封闭猪舍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会直接诱发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气喘病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这些都可能造成猪群的健康度下降,从而降低生产性能,所以当我们考查猪群采食康地饲料的生产成绩时,要注意甄别猪群所处的背景条件,这样才能更为客观地去评价饲料的真实性能,不至于被表面现象所误导。康地饲料所含有高品质、足量维生素以及免疫增强因子会更有利于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3冬季生物安全威胁导致传染病易发
北方寒冷冬季对猪场的生物安全是一个考验。在很多猪传染病的传播中,携带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收猪车携带,其次是人员携带,然后是活猪及肉制品、物品的携带。以收猪车为例,在冬季每次收猪后很难对社会上各个收猪车都进行彻底地清洗消毒,而病原体普遍耐低温不耐高温,因此冬季极易造成各种烈性传染病的传播,尤其以口蹄疫、流行性病毒性腹泻、非洲猪瘟为主,因为不同猪场对其重视程度不同,且口蹄疫的免疫保护时间较短、流行性腹泻疫苗不同厂家的免疫保护力差异很大、非洲猪瘟疫苗还未上市,一旦感染将对猪场造成极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好在目前很多猪场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生物安全意识显著提高,卖猪环节很多都实行了二次转运,猪场消毒措施也有所加强。但也不乏有些老客户和新踏入养猪行业的客户疏于防范,我们要对其加以提醒或指导,做好该做的免疫注射和生物安全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作者:技术部王增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