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分娩后,现场的关注重点往往会从母猪转移到仔猪上面,以达到减少断奶前死亡率和生产优质断奶猪的目的。然而,哺乳期母猪同样需要重点关注。经验表明,良好的管理以及(哺乳期)高采食量对母猪后续的繁殖性能有积极影响。也就是说,哺乳期间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母猪后续的配种、妊娠以及分娩等环节。
01、哺乳期采食量和产仔数的关系
充分证据表明,初次哺乳对一胎母猪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处理不好会对随后的繁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一般来说,一胎母猪在哺乳期间的采食量较低,不能满足哺乳需要。此外,数据显示,产仔数随先前胎次哺乳期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母猪在哺乳期采食的饲料越多,下一窝的仔猪数量就越多。这一发现强调了哺乳期采食量的重要性。

01、哺乳期采食量和产仔数的关系
充分证据表明,初次哺乳对一胎母猪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处理不好会对随后的繁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一般来说,一胎母猪在哺乳期间的采食量较低,不能满足哺乳需要。此外,数据显示,产仔数随先前胎次哺乳期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母猪在哺乳期采食的饲料越多,下一窝的仔猪数量就越多。这一发现强调了哺乳期采食量的重要性。

图1.第一胎哺乳期采食量对下一胎次产仔数的影响
02、控制母猪产后发热
体温升高通常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母猪分娩后发热通常是子宫感染的结果:当产床和/或母猪皮肤上的细菌被携带至子宫颈。
确定母猪是否发热是一项必要操作,这可以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确定需要治疗的母猪。
首先,何时测量母猪体温是很重要的。最好是在结束分娩后的24小时。根据现有的人员配置,可以在上午或下午进行测温,以更准确地判断产后母猪发热情况。
“对哺乳期母猪来说,发烧的定义是体温≥39.4℃。”
经验表明,实施上述体温管理策略对防止哺乳期采食量下降具有积极作用。如果不测量体温,母猪通常会因为感染而拒食,这说明母猪产后护理存在问题。如果对母猪体温进行监测,饲养员可以更快地识别和治疗母猪,防止采食量下降。
以下是另外一些有助于防止母猪产后感染的措施:
1)分娩后,每天对母猪产床进行清理,一到两次/天
2)限制助产操作,仅对分娩间隔超过20-30分钟的母猪进行助产操作
3)使用长臂手套助产时,需进行良好润滑
4)长臂手套应避免受到灰尘和/或粪便的污染
5)确保产房成员指甲修剪整齐,不准戴任何戒指
6)确保母猪有足够的饮用水,并且水的流速至少为2L/min
7)在预产期前,教会后备母猪如何识别和利用水嘴
博维特顾问曲博士点评:
哺乳期采食量大小对于哺乳母猪奶水分泌及后续胎次的繁殖性能等影响很大。
影响哺乳期采食量的因素很多,如妊娠期的体况管理、产房温度、产后感染等诸多因素。
对于临床兽医而言,要认真判断,那些是影响哺乳期采食量的核心要素。若产后感染导致母猪体温上升,从而采食量下降,则需要强化接产过程管理,并对围产期进行加药,或对于体温上升母猪及时进行连续性的广谱抗菌消炎药物注射处理,并关注该母猪的采食量的恢复及断奶的发情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