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玉米的上市,在为猪场带来新鲜、经济饲料原料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甜蜜陷阱”——极高的霉菌毒素污染风险。由于收获季节的天气不确定性、自身生理特性及储存条件限制,新玉米极易成为霉菌滋生的温床。若处理不当,轻则导致猪群采食量下降、生长迟缓,重则引发繁殖障碍、免疫抑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要安全渡过新玉米使用的风险期,必须建立一套从采购到饲喂的全流程系统性防霉策略。
一、新玉米为何成为“霉菌炸弹”?
要有效防控,首先需洞悉其风险根源。
1.高水分含量是核心诱因
新玉米收获时水分通常高达25%-35%,远超安全储存标准(14%以下)。如此高的水分为霉菌(特别是黄曲霉、镰刀菌等)的生长和产毒提供了绝佳的培养基。
2.“呼吸作用”与二次成熟过程
新玉米仍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在入库后会进行强烈的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热量和水汽,导致粮堆内部“出汗”,形成局部高温高湿区,极易引发霉变。同时,其内部营养成分尚未稳定,抗性淀粉含量高,此过程也伴随着微生物的活跃。
3.机械损伤与杂质残留
收割、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玉米粒破碎,会暴露出富含营养的胚乳,更易被霉菌侵染。同时,玉米芯、粉尘等杂质不仅本身可能带菌,还会阻碍粮堆通风,加剧霉变。

二、系统性防控:构筑“检、存、选、用”四道防线
单一措施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采取系统性的组合策略。
第一道防线:源头把控——严把采购与检测关
感官初筛:拒收有明显霉味、结块、虫蚀或籽粒不饱满的玉米。
水分速测:采购时必须携带水分测定仪,坚决不收购水分超过16%的玉米。这是从源头控制风险最经济有效的一步。
实验室检测:对拟采购的新玉米抽样进行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检测,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脱霉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道防线:科学储存——创造不利于霉菌生存的环境
储存是决定新玉米命运的关键环节。
及时烘干与晾晒:收购后的高水分新玉米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有效处理,通过烘干或晾晒将其水分迅速降至14%以下。
清杂去碎:入库前,使用清选机去除玉米中的杂质、破碎粒和粉尘,这是改善储存环境的重要措施。
安全仓储管理:
控制库存:建议不要一次性大量囤积新玉米,可采取分批采购策略。
通风降温:储存期间,要保证粮仓通风良好,定期监测粮堆内部温度,一旦发现温度异常升高,立即倒仓通风。
防潮防虫:确保仓库密闭、干燥,并做好防鼠、防虫工作。
第三道防线:精准选剂——科学选用脱霉剂
认为“所有脱霉剂都一样”是致命的误区。必须根据新玉米的毒素污染特点科学选择。
从“吸附”到“降解”的认知升级:传统铝硅酸盐类吸附剂主要对黄曲霉毒素有效,但对危害巨大的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吸附效果差。应优先选择“广谱吸附+生物降解”的复合型脱霉剂,后者能利用酶制剂将毒素分子分解为无毒物质,应对多种毒素威胁。
关注有效成分与添加量:选择有明确成分标识和权威检测报告的产品。在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足量添加,并根据玉米质量酌情调整,切忌“凭感觉”随意添加。
第四道防线:合理使用——饲喂环节的精细化操作
“陈化”过渡:新玉米收获后,建议储存1个月以上再大量使用,使其完成生理后熟过程,淀粉结构趋于稳定,消化利用率更高。
梯度换料:使用新玉米配制的饲料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用5-7天时间逐步增加新料比例,替换旧料,让猪只肠道菌群有充足的适应时间,避免因换料应激和抗性淀粉引发腹泻。
关注猪群反应:换料期间,密切观察猪群,特别是母猪和仔猪的采食、粪便及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应迅速调整。
三、识别中毒信号:猪群发出的“预警”
管理者应具备识别霉菌毒素中毒早期症状的能力:
育肥猪: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放缓、饲料报酬降低。
母猪:
玉米赤霉烯酮:导致外阴红肿、假发情、屡配不孕、流产甚至直肠脱垂。
黄曲霉毒素:引起肝损伤、被毛粗乱、皮肤黄疸。
仔猪:呕吐、腹泻、免疫力低下。
四、结语
新玉米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降低成本的利器,用不好则成为摧毁猪群健康的元凶。猪场管理者必须摒弃“新玉米=便宜玉米”的简单思维,深刻认识到其背后隐藏的霉菌毒素风险。通过构建并严格执行“源头检测控水分、科学储存降风险、精准选剂强降解、合理使用缓过渡”这一系统性的防霉体系,我们才能成功绕过新玉米的“甜蜜陷阱”,将其转化为安全、经济的饲料资源,最终保障猪群的健康稳定与猪场的高效运营。记住,在霉菌毒素防控上,预防的投入永远远低于治疗带来的损失。
一、新玉米为何成为“霉菌炸弹”?
要有效防控,首先需洞悉其风险根源。
1.高水分含量是核心诱因
新玉米收获时水分通常高达25%-35%,远超安全储存标准(14%以下)。如此高的水分为霉菌(特别是黄曲霉、镰刀菌等)的生长和产毒提供了绝佳的培养基。
2.“呼吸作用”与二次成熟过程
新玉米仍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在入库后会进行强烈的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热量和水汽,导致粮堆内部“出汗”,形成局部高温高湿区,极易引发霉变。同时,其内部营养成分尚未稳定,抗性淀粉含量高,此过程也伴随着微生物的活跃。
3.机械损伤与杂质残留
收割、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玉米粒破碎,会暴露出富含营养的胚乳,更易被霉菌侵染。同时,玉米芯、粉尘等杂质不仅本身可能带菌,还会阻碍粮堆通风,加剧霉变。

二、系统性防控:构筑“检、存、选、用”四道防线
单一措施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采取系统性的组合策略。
第一道防线:源头把控——严把采购与检测关
感官初筛:拒收有明显霉味、结块、虫蚀或籽粒不饱满的玉米。
水分速测:采购时必须携带水分测定仪,坚决不收购水分超过16%的玉米。这是从源头控制风险最经济有效的一步。
实验室检测:对拟采购的新玉米抽样进行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检测,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脱霉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道防线:科学储存——创造不利于霉菌生存的环境
储存是决定新玉米命运的关键环节。
及时烘干与晾晒:收购后的高水分新玉米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有效处理,通过烘干或晾晒将其水分迅速降至14%以下。
清杂去碎:入库前,使用清选机去除玉米中的杂质、破碎粒和粉尘,这是改善储存环境的重要措施。
安全仓储管理:
控制库存:建议不要一次性大量囤积新玉米,可采取分批采购策略。
通风降温:储存期间,要保证粮仓通风良好,定期监测粮堆内部温度,一旦发现温度异常升高,立即倒仓通风。
防潮防虫:确保仓库密闭、干燥,并做好防鼠、防虫工作。
第三道防线:精准选剂——科学选用脱霉剂
认为“所有脱霉剂都一样”是致命的误区。必须根据新玉米的毒素污染特点科学选择。
从“吸附”到“降解”的认知升级:传统铝硅酸盐类吸附剂主要对黄曲霉毒素有效,但对危害巨大的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吸附效果差。应优先选择“广谱吸附+生物降解”的复合型脱霉剂,后者能利用酶制剂将毒素分子分解为无毒物质,应对多种毒素威胁。
关注有效成分与添加量:选择有明确成分标识和权威检测报告的产品。在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足量添加,并根据玉米质量酌情调整,切忌“凭感觉”随意添加。
第四道防线:合理使用——饲喂环节的精细化操作
“陈化”过渡:新玉米收获后,建议储存1个月以上再大量使用,使其完成生理后熟过程,淀粉结构趋于稳定,消化利用率更高。
梯度换料:使用新玉米配制的饲料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用5-7天时间逐步增加新料比例,替换旧料,让猪只肠道菌群有充足的适应时间,避免因换料应激和抗性淀粉引发腹泻。
关注猪群反应:换料期间,密切观察猪群,特别是母猪和仔猪的采食、粪便及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应迅速调整。
三、识别中毒信号:猪群发出的“预警”
管理者应具备识别霉菌毒素中毒早期症状的能力:
育肥猪: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放缓、饲料报酬降低。
母猪:
玉米赤霉烯酮:导致外阴红肿、假发情、屡配不孕、流产甚至直肠脱垂。
黄曲霉毒素:引起肝损伤、被毛粗乱、皮肤黄疸。
仔猪:呕吐、腹泻、免疫力低下。
四、结语
新玉米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降低成本的利器,用不好则成为摧毁猪群健康的元凶。猪场管理者必须摒弃“新玉米=便宜玉米”的简单思维,深刻认识到其背后隐藏的霉菌毒素风险。通过构建并严格执行“源头检测控水分、科学储存降风险、精准选剂强降解、合理使用缓过渡”这一系统性的防霉体系,我们才能成功绕过新玉米的“甜蜜陷阱”,将其转化为安全、经济的饲料资源,最终保障猪群的健康稳定与猪场的高效运营。记住,在霉菌毒素防控上,预防的投入永远远低于治疗带来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