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全年生猪出栏超7.2亿头,同比增长3.8%,猪肉产量高达5 794万t,同比增长4.6%。随着生猪养殖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进程加速,土地资源稀缺、环境保护压力及疫病防控挑战等多方面问题日益凸显,迫使行业探索创新的养殖模式以支撑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推动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本文通过对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的发展现状、优势、现存问题、未来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综述,为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发展现状
楼房规模化养猪属于一种集约化猪场设计,国内最早的成功案例在黑龙江双鸭山市友谊农场,取得了积极的养殖成效。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的成熟度,其生产效益相较于传统平房养猪场并未立即显现显著优势。近年来,随着生产工艺的持续精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大型企业投资布局。湖北襄大农牧集团斥资10亿在宜城市打造的15层立体化养殖项目,年出栏量高达40万头;温氏食品集团与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也分别在广东云浮与贵州安顺投资兴建了多层立体楼房猪场,实现了规模化、高效化的生猪生产。这一系列成功案例表明,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1.1优势
1.1.1节约土地资源
当前我国养猪模式有散养、圈养、户内养殖和生态养殖等多种模式,大多数猪场均为单层平面设计,对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有研究表明,以建设年出栏商品猪10 000头(母猪600头)的猪场为例,以传统平层模式建设,建筑用地需要约3.33~6.67 hm2(50~100亩);以现代化养殖模式建设,需用地2 hm2(30亩);以多层楼房模式建设,按2栋4层设计,建筑面积6 000 m2、每层1 500 m2计算,仅需用地约0.67 hm2(10亩),按1栋8层建设占地面积则更小。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楼房可进一步加高楼层,加大每层建筑面积,土地利用率倍增。
1.1.2疫情防控高效
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以其紧凑的占地面积和灵活的设计特点在生物安全防控上展现出显著优势。由于楼房提高了养猪的集约化程度,根据地形、风向等环境条件设计规划防疫体系,构建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内部环境,减少猪群与外部环境的接触,降低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降低疫情发病率。同时,该模式还为现代化防疫设备的引入和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消毒和防疫流程的独立分段进行,采用高度自动化和机械化的管理方式,减少人员与物料的流动,进一步提升了生物防控的效能。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多层立体式楼房养猪模式,并配备智能化系统和消毒设备,成功实现了非洲猪瘟疫情期间的零感染记录,充分验证了楼房养猪模式在防疫方面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1.3环境污染小
传统猪舍在粪污处理方面面临资金投入高与处理难度大的双重挑战,相比之下,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凭借独特的空间布局优势,通过楼层设计,根据不同楼层进行具体规划,将输水、排污以及饲料输送紧凑安排,实现粪污的快速集中与统一处理,为自动化与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设计独立的排尿与排粪管道系统,实现粪尿源头分离,优化粪污收集与处理流程,进一步提升了后续处理效率与资源回收率。
1.1.4管理方式智能
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实现了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需求,推动了生猪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进程。该模式融入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将环境控制系统、粪污处理系统、自动投料系统集中化布局,显著缩短了输水、排污及料线铺设的距离,为自动化和机械化操作提供了便利。借助自动投料设备、粪尿分离设备和自动刮粪设备,实现饲喂和清粪的自动化,极大减轻人力负担,使得一个饲养员能够同时管理更多猪只,提升管理效率,减少人员流动产生的环境变化。通过设置自动感温、感光设备和气体浓度感应器,实现对环境的实时调控,确保生长环境的污染舒适与稳定,有利于其健康生长与快速增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融入,该模式正逐步成为新技术应用的理想平台,促进了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在当前畜牧业追求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该模式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与应用前景。
1.2现存问题
1.2.1楼房设计不合理
当前楼房规模化养猪相关政策不完善,缺乏相对应的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实际建设过程中,企业往往只能依据自身情况摸索设计,而建筑背景的设计师往往缺乏养猪知识储备,导致设计存在诸多不足。这些问题包括简单的平面叠加、进出通道混用、养殖密度过高、空气质量差、粪污及病死猪处理不当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养猪效率和生产效益。
1.2.2楼房工程造价高
楼房集约化养猪模式相比较传统猪舍造价成本较高,这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多层结构所带来的额外建设需求。尽管通过多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了地基成本,但随之而来的楼梯、斜坡通道建设以及先进养殖设备的安装等,都大幅提升了前期的资金投入。
1.2.3疫病防控压力大
楼房集约化养猪模式相对传统养猪模式养殖密度显著提高,一旦疫病防控管理出现纰漏,疾病将更迅速地在猪群间蔓延,从而对养殖效益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该模式对疫病防控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和标准,以确保养殖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2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改进措施
2.1科学选址,合理设计楼房布局
区别于传统养猪场,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的选址及具体建设要求更严格,在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地形条件、水源、电力等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地质条件,尽可能选择利于建设多层建筑,减少基础投资。猪场的规划与布局充分考虑各区人员与物资的流动,将其分为生产区、隔离区、生活区,大型养猪企业可增设种养结合区。在楼层建筑布局上,采用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妊娠舍、产房等相关性高的单元安排在同一层,保育舍与育肥舍则划分在同一区域,以优化猪群周转流程。每个楼层乃至每个单元均保持相对独立,便于实施精准管理与控制,进一步提升生物安全水平。
2.2加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关注猪场的内外部环境,构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该体系需贯穿于每个工作流程,包括但不限于人员与猪只的流动管理、饲料安全输送、小气候精准调控以及污物高效收集与处理。人员与猪只的流动应设计为单向、封闭式通道,避免交叉感染;饲料输送系统需确保稳定、封闭,减少污染风险;依据楼层及猪只需求定制化设置环境调控;污物处理则需从源头抓起,实施固液分离,遏制病菌滋生。
2.3严格工艺流程设计
楼层规模化养猪模式的工艺流程设计围绕全流程养猪展开,可采用产品专业化模式(将各阶段猪群集中与同一楼层)或者工艺专业化模式(同类猪群按楼层划分)。在实际规划工艺流程设计时,无论是选择产品专业化流程还是工艺专业化流程,需精准匹配母猪存栏量,预备足够后备公母猪资源,同时,根据猪场具体条件,科学规划猪舍栏位的使用策略,确保繁殖周期与栏位流转的顺畅衔接,从而优化繁殖节律。在楼房养猪的工艺设计中,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与管理体系同样至关重要,这包括强化人猪流通的安全监控,优化饲料运输流程以确保高效与卫生,实施精细的气候调控以维持最佳养殖环境,建立高效的污物收集与处理系统,减少疾病传播风险,提升整体生物安全水平。
3未来展望
未来,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将会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预估新增猪场中楼房猪场占比会继续增加,推动政府、企业、养殖从业人员共同参与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的发展,推动养猪业升级转型。
3.1推动楼房养猪模式规范化
政府牵头,全行业参与,共同探索制定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在探索过程中,围绕疫病防控、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核心要素,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筑成本的显著降低以及养殖效益的全面提升。通过此举促进该养殖模式的快速普及与健康成长,有效提升整个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大型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主动进行转型升级,通过新建或扩建采用楼房设计的现代化猪场,对传统猪场实施全面的升级改造,树立行业标杆,展示先进养殖模式的优势与成效。大型养殖企业的成功转型能够作为典范,引领中小规模养猪企业跟随转型步伐。通过这一连锁反应,整个生猪养殖业将逐步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向节约用地、减排环保、疫病防控能力强、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3.3强化生产管理和教育培训
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对一线养殖人员和管理团队的技术水平要求高。在实际运营中,企业应立足自身条件定制操作手册和管理制度,确保每一环节都能高效、有序运行。加大对养殖技术团队与生产管理层的培训力度,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提升团队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确保能够熟练掌握并有效执行新模式的各项要求。此外,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对于提升养殖效率、增强防疫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生猪产业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