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养猪业得到迅猛发展,而且正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规模化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养猪散户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因此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业的标准化率普遍较低,其中就包括养猪业,涉及到疾病控制能力低、体质不健全,只注重生产,忽视综合预防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散养户的综合素质低,也决定了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有必要在这些方面得到提高与加强。
1饲料价格与质量的问题
一些养殖户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往往使用营养价值低、品质差、异味、便宜的饲料,而有的饲料加工厂为了掩盖异味和不良色泽而添加香味剂和着色剂。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动物采食量,但饲料利用率低。有的使用劣质骨粉(掺入石粉、贝壳粉、滑石粉及其他杂质),导致钙磷比例失调,增加了代谢病发病率。正确的方法是,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注重质量、信誉、品牌。
2饲料储存的问题
饲料长时间保存,不仅会损失其维生素及部分营养物质,而且容易变质。用储存时间过长的饲料喂猪,轻者造成浪费,重则造成猪中毒。不同饲养阶段的猪应该用不同的饲料,但多数养殖户采取不科学的一次性突然换料法,这种应激,使猪的采食量下降,抗病力降低,很容易诱发消化道疾病。因此,换料要循序渐进,最好用1周的时间由少到多逐渐换完为宜。
3蛋白质含量的认识问题
许多养猪户认为高蛋白饲料喂猪就会长得快、瘦肉率高,故在配料时鱼粉、豆饼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添加量很高。有的用蛋白质含量高的仔猪料喂生长育肥猪,配出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以上;有的配方公猪料粗蛋白含量高达16%以上,配种期每天还另加2个鸡蛋。其实,猪饲料中蛋白质不是越高越好,关键还要看氨基酸的含量和平衡性。一般仔猪料中粗蛋白以17%~18%为宜;30~60kg生长育肥猪以16%~17%为宜;60kg以后以14%~16%为宜;母猪妊娠期以13%~16%为宜;哺乳期以18%~19%为宜;公猪配种期以13.5%左右为宜;配种期以后以15.2%左右为宜。
4母猪饲料选喂的问题
许多养猪户养母猪不喂青饲料,更不喂粗饲料,只喂3~4kg/d精饲料。此种饲喂方法易使母猪难产,奶水减少,疾病发生率增加。正确的做法是母猪应该采取“低妊娠、高泌乳”的喂料方法,妊娠母猪喂精料2.0~2.3kg/d即可,夏秋季尽量多喂青饲料,春秋季最好喂2.0~2.5kg/d青贮料或优质干草粉,泌乳期加大精料量(5.0~5.5kg/d),但最好也要喂少量的青饲料或粗饲料。
5品种的选育问题
许多养猪户认为洋种猪就是良种,土种猪就是劣种。实践证明,洋种猪与土种猪杂交可以取长补短,具有很好的杂交优势。为此,农村养猪最好选择土洋杂交方式,即用洋种猪做父本,土种猪做母本,生产“二洋一土”三元或“三洋一土”四元商品猪,这种猪具有生长快、瘦肉率高、肉品质好、好饲养的优点,适合当前和未来消费市场需求。
6猪舍环境的问题
猪舍环境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养猪户没有处理好温度、湿度、通风三者之间的关系引起的,往往顾此失彼。易出现只重视温度达标而忽视了通风换气等问题,结果造成舍内空气混浊、湿度大,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含量严重超标。结果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能力,有的还诱发了呼吸道感染、中暑等疾病,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7治与防的问题
有些养猪户预防用药意识差,防疫观念淡薄,几乎不用消毒药,仅打猪瘟、丹毒、仔猪副伤寒3种防疫针。结果经常导致其他疫病发生,不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重视消毒、免疫。
8饲料中添加药物的问题
有的养猪户以用药代替管理,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土霉素粉等抗生素药物,认为料中有药,就可以高枕无忧。其实不然,抗生素只有抗菌感染和促进生长的作用,但对病毒几乎没有作用,恰恰当前猪感染病毒的疾病比较多。还有的养猪户把抗生素当成“灵丹妙药”,无论发生什么病都少不了抗生素,结果导致畜禽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继发“双重感染”,使以往用一般抗生素就能治愈的疾病变得难以控制,也造成了畜产品的药物蓄积残留,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
9盲目用药的问题
有些养猪户认为用药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因而在用药时盲目加大用药量。这样可能当时会起一定效果,但却会留下隐患。一是容易造成机体慢性或急性中毒,如痢特灵、氯丙嗪、亚硝酸钠、阿散酸、敌百虫等药物剂量稍大就会造成急性中毒;二是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易杀死肠道内有益菌,造成代谢紊乱;三是会使许多细菌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