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标题[/page]
目前尚不清楚“催情补饲”是仅仅能使排卵数从先前的低水平提高到正常的水平,还是能使排卵数增加到超过常规的期望值。事实上,对于排卵数已经很高的后备母猪来说,提高饲养水平不仅不会增加排卵数,甚至还会使排卵数减少。另外,虽然排卵数代表动物繁殖潜能的巅峰,但是并非所有的卵子都能受精,也非所有的受精卵都能存活。目前,儿乎没有证据表明饲养水平对受精率有影响,但配种前后的饲养水乎可影响随后的胚胎存活率,配种后高营养摄入显著增加胚胎死亡率。但是,就排卵率,受孕率和妊娠胚胎存活率能否作为后备母猪饲养和管理方案的参数而言,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直观,简易的测定手段或工具。虽然,超声波仪在猪场生产中的使用越来越广,但对于检测排卵率和早期胚胎存活率而言,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排卵率,受孕率和妊娠胚胎存活率在生产上不是作为衡量后备母猪饲养和管理方案的理想参数,母猪妊娠产出的结果或许是它们的一个综合体现,但妊娠期的营养和饲养管理已超出后备培育期的阶段。
2. 4 其他繁殖参数
Foxcroft(2006)认为母猪年更新率是衡量种畜群饲养管理系统好坏的标志之一,如果猪场母猪年更新率高达60%一70%,那么这个系统一定出了问题。在生产实践中,能繁母猪的自然淘汰率大约为30%。另外,与此相似的就是通过对整个种畜群中的总母猪数,配种母猪数和分娩母猪数的比较来衡量种畜群饲养管理系统好坏,分娩母猪数占配种母猪数的比例,以及他们分别占总母猪数比例的高低都可显示出母猪饲养和管理水平的好坏。而Connor认为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分娩或断奶仔猪数也是一个很好的参数,如果母猪的损耗和淘汰率较高的话,这个数量将很低。对于后备母猪营养和饲养管理方案而言,丹麦人将第1胎在种猪群中留到第2胎配种的存留率作为一项指示生产寿命的性状,并纳入到国家育种计划之中。研究发现,母猪年淘汰率在0胎为19%,在1胎为15% (Lucia等,2000), 而碍问题,例如,初情期启动缓慢或乏情(Engblom等,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