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生猪价格连续16个月均在盈亏点一下,今天6.9元,河北、山东、河南,还有山西、陕西,都在7块钱进来一点。马上就回来了,别着急。可能我的数字还早了一点,下周就7块。什么产品不能在成本价以下持续多年,除了毛猪的价格出现这个情况。从2013年12月14日开始降到粮重比6:1以下,7.2元正好,肯定会涨到7.5元。为什么?人工费、饲料豆粕也在涨,它必须得涨。我们养猪的有钱,坚持一年都不倒?!
(二)产业基本面
产业的基本面是产业集团扩张,中大户坚持,适度规模的维持,现在是6.9元,6.5元就不赔钱,6.5的散户,200头、300头的一头猪得赚100块钱,特小户退出,你让他养他都不养了。产能降没降,增没增?现在基本正常,基本在刚才我说的能繁母猪4700万头的圈里面。好多的资料里显示4200万头、4000万头了,如果psy达到刚才讲的27头算,3000万头母猪猪够了,4000个万头的猪场没了?中国的猪肉消费增长缓慢,叫相对过剩。
像温氏、雏鹰、牧原、中粮、正大、天兆、唐人神、大北农等大型产业集团,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或计划扩大规模,为什么人家上市,为什么人家有钱?因为人家的思维模式有优势。恒大也注入养猪业了。
协会监测项目信息:能繁母猪存栏46.62万头,环比下降0.37%,2000头以上规模环比变化幅度在0.74-1.7%以内,2000头以下规模环比下降幅度4.23%,这个也是正常范围以内。本月同比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12个月低于上年同期,近5个月同比下降了17.59%,这是一个综合的数字,不是实际下降的,是相比下降了,对总的供应量没有多大区别。能繁母猪存栏总量从监测以来的最高点从2013年12月下降了20.98%。如果没有2013年那个情况,咱们今天可能是8块钱一斤或者7.5元一斤。300天制造一头猪,从胚胎到出栏300天,4个月怀孕、6个月生长,造一头猪费这么大事,这一年变化大了。
销售情况:种猪环比增长26.26%,这是消费,不是存栏。这个消费一增长,种猪一卖多,意味着什么?一年以后供应量就大了,这一年没事,2016年没问题。1-3月份同比下降29.57%,这是和2014年1-3月份比,商品猪本月育肥猪出栏34.26万头,环比增长19.45%,同比增加39.12%。自主销售环比增长3.43%,同比减少15.55%。2015年1-3月份育肥猪出栏体重同比增加31%,这是关键点,三头猪多一头猪。别说PSY了,就说出栏吧,PSY是外国的数字,那是断奶,我们是出栏。
养殖户的调查:2014年10月到12月,一共调查了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四个地区,我们调查了56户50头以下的,同比减少了168头,下降了16.67%;50头以上的调查了19户,存栏5522头,到2014年12月份减少了311头,下降了5.63%。调查户的56户中,最小的是养5头母猪,最大的41头母猪。调查的19户比较规模化的,最小的养53头母猪,最大的是养1689头母猪。
调查显示:退出不养的主要是存栏能繁母猪50头以下的养殖户,商品猪出栏体重2013年110-115公斤/头,2014年均达到126公斤/头,同比上涨9.56%。能繁母猪平均同比下降6.13%,每头母猪年出栏商品猪单位15.21头,这是我们通过加权平均数算出来的。当然我们统计的信息量不大,可能里面有出入,但是与国家那个基本吻合。
制造成本的核算:全阶段饲料价格3-3.4元/公斤,平均3.2元/公斤。全阶段料重比3.6:1-4.0:1,平均3.8:1。费用:企业规模的不算财务费用、不算管理费用,就水电暖、工资、药费、疫苗费、消毒,非饲料以外的平均是223元,小规模的是137元。500头以上企业规模的,造一头猪7.09元,300头以下小规模的是6.32元,现在赚(6.9元)了,一头猪能赚5毛,可是大规模的还不行,还在赔。
小结:一是资金充裕的大产业集团在扩张,填补了小养殖户退出而减少的产能;二是重大规模的养猪企业在亏损的痛苦中坚守;三是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式的在微利中生存,这部分是最好、最佳规模。虽然基础母猪存栏下降,但是被生产性能的提高、商品猪出栏体重的增加和消费的相对下降抵消了。因此,打破了所谓的“猪周期”,出现了长期的低价位。实际上猪周期没有多少周期,那是在计算和统计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真正赔钱的年份就两年,一个是2006年,一个是2014年。目前出现了长期的低价位,这是一个正常现象,扩张、坚守、维持。我们养猪企业要想生存要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没有钱,做不大。第二,没有技术,做不好。第三,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科学经营管理做不强。第四,没有政府,做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