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散是指分散应激。保育阶段特别是转群前后是一生中应激最大也是最多的时期,分散应激可大大减轻猪的发病率。猪断奶后的主要应激有这么几种:一是母仔分离的应激,二是母乳换成固体料的应激,三是环境变化的应激,四是给猪注射疫苗,五是抓猪、转运、合群争斗等的应激。在生产上,把上面这五种应激因素分别在不同时期出现,也就达到了分散应激的目的。比如常规28天断奶,可以在28天断奶,让母猪下床,但把仔猪留在产床上,到35天时再转入保育舍;转群时,让保育舍的环境与产房尽可能接近,转群时仍沿用在产仔舍的饲料;在转群前后一周,不进行任何一种疫苗注射;从断奶到保育结束,先后使用断奶料、保育料、仔猪料,饲料从营养到口感都是逐渐过渡,过渡时间可延长到五到七天。这样,几种大的应激在不同时期出现,仔猪可以逐渐适应,不致因无法适应而发病。
5、 全是指全时全出。只有全进全出,才可能做到彻底清理消毒,才可能将原猪舍的病原彻底消灭。全进全出的意义更大在于清理消毒的彻底性,如果全进全出了但没有进行彻底清理消防队毒,就失去了全进全出的意义,无法避免疾病的横向传播。彻底清理消毒,是要做到不留下上批猪的任何一些东西,如漏缝板缝隙遗留的粪渣,饮水器舌头上的残物,料槽角落中的剩料,电线上面的苍蝇屎等,上面任何一个粗心都有可能成为下批猪致病的根源。
6、 卡是指严把进舍猪质量关,保证进舍的每一头仔猪都是健康的。猪群发病一般都是先从部分弱猪开始,进而大面积扩散,进舍病猪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因为发病猪会不断地向外散发病原,通过它的活动、采食、饮水、呼吸等不断向周围排放病原。消毒不彻底时,病原是静止的,但病猪排放的病原是活动的;人或其它途径带进的病原是远距离的,而猪之间的传播是近距离的;根除其它病因是低价的,而根除这个病因则是高价的,因不论治疗或淘汰都需要相当高的费用。
7、水:水是普通的水,但相对于其它阶段来说,水对保育仔猪的作用更大。许多保育猪的病和水有关,腹泻与水有关,水肿病与水有关,呼吸道病也与水有关。
湿度大时,空气热传导增加,猪对温度的敏感度更强,特别是新转入保育舍的仔猪,如出现湿度过大现象,不论温度高低都会出现严重的腹泻;水肿病是体内水代谢出现故障时的反应,也往往出现在舍内湿度大的时期;呼吸道病与水的关系是因为秋冬季节空气干燥,灰尘数量增多,猪在吸气时干燥空气会使分泌的粘液不易排出,长时间积存在呼吸道内,病原滋生繁殖易引起呼吸道病。
所以,控制舍内湿度是保育阶段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新转入仔猪湿度控制:仔猪由产房转入保育舍时,采用全进全出方式,保育舍冲洗消毒后,地面和墙壁等都水分很大,舍内湿度不易排除。针对这一问题,降低湿度可采用以下几个方法:一是加大能风量,将潮气排出;二是提高舍温,增加地面墙壁水分蒸发,红外线灯和火炉等均可;三是使用吸水性强的生石灰等;四是创造局部小气候,如设仔猪保温箱或躺卧区铺木板等。
秋冬季保育后期湿度控制:对保育仔猪来说,前期怕湿,后期却怕干,特别是五十日龄后的仔猪,往往因空气干燥引发呼吸道病,增加湿度更显得重要。增加湿度的办法可以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扫地时地面洒水;二是经常用拖布将床栏拖净;三是使用湿拌料。以上三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实施。
体内水的控制:腹泻引起死亡的原因是因为脱水,水肿引起死亡的原因是因为水分排不出,二者都会造成很大损失。减少腹泻死猪的办法是补水,腹腔注射或饮水补液都会有不错效果;减少水肿死猪的办法是设法将体内多余水分排除,可采用注射高渗葡萄糖和口服泻药的办法。
如果没有原猪舍遗留的病原,没有猪本身带进的病原,猪生存在舒适的环境,吃的是全价而可口的饲料,没有意外的伤害,也就是消除了疾病发生的内外因,猪病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