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备母猪适时配种。对于选留或引进的后备母猪,经过测定或隔离观察后应及时免疫注射,转入配种舍后畜牧工作人员应加强观察,认真记录每头猪的发情情况,预测最适配种时间,以便及时配种,对引进品种因其发情不明显持续时间短尤要注意仔细观察,减少母猪返情的人为因素。配种后观察返情情况,及时补配,当母猪每返情一次后就意味着其非生产天数增加了一个情期即21d左右,生产成本就会相应增加。
(2)加强哺乳期间母猪的饲养管理。哺乳母猪断奶时的体况与断奶后初次发情时间密切相关。应该加强母猪妊娠期,尤其是哺乳期间的饲养管理,尽可能减少母猪哺乳期间的体重损失。
这就要求根据母猪的不同生理阶段使用不同的饲料配方,添加保健产品牲命1号,配制各个阶段的满足母猪营养要求的全价日粮。确保母猪的营养需求,不至于断奶后因母猪体况太差而影响下次发情。预防母猪断奶后的疾病如乳房炎等也很重要。对于断奶后持续不发情的母猪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3)尽早发现空怀母猪。空怀不发情母猪可用公猪接触引导或用药物促其发情。对于那些没有怀孕也没有返情的母猪可借助妊娠诊断仪(B超测定仪器)最早在18-20d就可基本确定怀孕与否。
如果各种方法都用过后母猪仍未发情,就可以根据胎次、以往繁殖成绩和后代测定成绩考虑是否将其淘汰。畜牧人员和饲养员都应该做好每头母猪的配种、返情记录,在母猪妊娠阶段随时可检查腹部及乳房变化,确定母猪的怀孕状况。
(4)降低怀孕母猪流产、死亡和淘汰。严格执行待配母猪的免疫程序,尽量减少因此带来的母猪病理性流产;加强怀孕母猪的日常管理,不惊吓、过分赶动母猪,减少母猪的物理性流产。注意怀孕期间母猪的健康状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冬季保暖夏季降温,可有效降低母猪的死亡淘汰率。
我们知道越到怀孕后期,流产、死亡和淘汰都会使母猪非生产天数增加,猪场的经济损失也就越大。胎次高(一般认为8胎以上)、生产性能差的母猪应该在哺乳后断奶时淘汰,这样最符合经济学的节约原则。
(5)加强公猪的饲养管理。俗话说:公猪好好一坡,母猪好好一窝。尤其对于规模化猪场采用人工授精配种的就更应该加强公猪的营养,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公猪精液质量,可有效降低母猪的返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