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在5日龄前采食颗粒料的猪平均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较粉料分别提高25%与36%,颗粒直径(2~12mm)不影响猪的生长性能;在0~29日龄期间采食颗粒直径为4mm的猪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最高;在29日龄~肥育期猪的生长速度,不受饲料形态的影响,但颗粒料的饲料转化率优于粉料。还有报道,给仔猪喂以过筛颗粒料时,饲料转化率较采食含15%或30%细粉末的颗粒料提高4.5%;肥育猪采食饲粮中,随颗粒料细粉比例从0增至60%,饲料转化率下降,日增重与氮的消化率及背膘厚无明显差异。
制粒虽有优点,但视黄醇、维生素K、抗坏血酸、胡萝卜素、维生素E、硫胺素对制粒较敏感。研究表明,75℃和95℃的制粒温度,可使β-葡聚糖酶的活性分别降低40%和70%,超过110℃则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全部丧失;制粒温度为79℃时,植酸酶活性下降45.8%,80℃时则下降87.5%,活性损失较大。
4 膨胀熟化与挤压膨化
与制粒相比,膨胀熟化与挤压膨化具有时间短、温度高、压力大等特点。膨化料具有比颗粒料更好的适口性及更高的利用率。膨化加工在控制沙门氏杆菌方面,较制粒更有效。
全脂大豆经膨胀加工时,不影响赖氨酸含量,明显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与蛋白质离散指数。在以玉米、高粱或小麦粗粉为基础的肥育猪饲粮中,养分的消化率可因膨胀加工而得到提高,但在以小麦为基础的饲粮中,养分的消化率则不因膨胀加工而改善;饲喂粗纤维含量高于玉米的小麦粗粉或价值低于玉米的高粱,经膨胀加工后营养价值提高的程度均大于玉米。
对仔猪饲粮膨化+制粒或膨胀+制粒,均较仅制粒提高猪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及能量和蛋白质的消化率。猪在8~12、10~35与35~110kg体重阶段,采食膨胀颗粒料,饲料转化率均优于采食普通调质颗粒料。有人就粉料、普通颗粒料、膨化料、膨化颗粒料及膨胀颗粒料,对猪生产性能与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改善增重与饲料转化率方面,仔猪与生长猪采食普通颗粒料的效果优于膨胀颗粒料;生长肥育猪采食普通颗粒料的效果优于膨化颗粒料;而仔猪采食普通颗粒料的效果则劣于膨化料或膨化颗粒料;膨胀或膨化与制粒加工结合时,对消化率的影响方面无累加作用;对日粮进行膨胀或膨化加工,较粉料与颗粒料对猪生产性能的改进作用,似乎随猪年龄的减小而增加。
即随猪年龄增加,对日粮进行颗粒加工,足以使其生产性能达到最佳。膨胀与膨化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还与日粮的性质有关。膨胀与膨化纤维性饲粮,对猪生产性能的改善作用,大于处理含高度可消化或玉米-大豆粕饲粮。膨胀与膨化加工对饲料中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很大。生长猪饲喂膨化前添加维生素饲粮,生长速度与饲料转化率低于膨化后添加维生素组。
综上所述,对饲料进行适当的加工,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与猪的生产性能,潜在减少畜禽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热加工虽有许多优势,但却增加了加工成本,降低维生素的稳定性与酶的活性,具体应用时应权衡利弊再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