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以劳动定额(每个劳动力所饲养猪的头数)和每个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品数量及产值来衡量。
综合来说,养母猪的收入主要是靠出售断奶仔猪和淘汰母猪,支出主要有母猪本身和哺乳仔猪的饲料耗、种公猪和后备母猪的部分饲料消耗以及人工工资、医药、水电、猪舍折旧及共同管理费等。
3.养肉猪的效益与影响因素
从收支情况看影响养肉猪的经济效益有内部技术和经营管理以及外部市场诸因素。内部因素表现在肉猪生长的快慢、耗料高低、死亡多少等,这些受到猪种及其杂交组合、饲料营养、饲养管理技术、疾病防治技术所制约。外部市场因素表现在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的变化,其受饲料市场和猪肉市场上的猪粮比价、猪肉供求关系所制约。就要看上述内外因素的影响如何,当内部潜力充分发挥,并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就有可能赚钱,甚至嫌大钱。若对市场价格周期的估测正确,就有希望取得养肉猪的更大的经济效益。
4.生产盈亏风险及抵御
多年来,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是呈现波浪式的,周期长短段不一。分析多年猪价的波动,基本上是遵循“猪少价高,利大多养,猪多价低,利小少养”的轨迹变化的。为适应市场需要,抵御养猪生产的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开发饲料资源;②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商品猪质量;②加强基础建设,包括良种繁育体系和饲料工业体系、卫生防疫体系;④适度规模经营,加速产业化进程,开发深加工;⑤最好要能理顺猪粮比价,使养猪生产者有利可图,一般以不低于6:1,最好在7:1~8:1。养猪生产者应在生猪发展周期中估测猪价的波动,决策投入或退出、扩大或缩小养猪生产。当猪价低、利润少时,投资或扩大养猪生产较理想。而在养猪生产盈利高峰时,应逐步缩小甚至临时停止养猪生产,可谓“见好就收”。如决策得当,就可获取最大利润。
5.提高规模生产养猪的经济效益
规模养猪场要提高经济效益需从三个方面来抓,即降低饲料费用,提高母猪单产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