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产母猪背膘厚度,一直是猪场严格控制的指标。通过服务发现,很多成绩拔尖的猪场已将母猪上产时背膘调整为14-16mm。为什么高产母猪逐渐普及,母猪的背膘要求却进一步降低?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原因,又将给生产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入探讨。
一、为什么会降低上产母猪背膘?
1.母猪上产背膘偏高的底层逻辑
猪场常常希望依靠母猪体脂储备来生产更多奶水,提升仔猪断奶窝均重;更是作为弥补猪场健康,营养,环境带来应激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降低哺乳期大量失重对发情和断配率影响的关键措施。以上几点是部分猪场提高上产母猪背膘的底层逻辑。
2.母猪背膘过厚的影响
①影响母猪健康
肥胖及相关疾病
母猪肥胖可能引发内分泌失调,导致繁殖性能和健康状况下降;
便秘
过度营养会使母猪的采食量过大,肠道负担加重,消化功能紊乱,导致便秘;
难产
背膘厚度虽能反映母猪体储营养,但不能代表母猪的代谢状况,代谢不佳,难产风险就会增加。
②降低繁殖性能
产后无乳或少乳
过度肥胖的母猪,其体内脂肪会大量沉积在乳腺组织,影响乳腺的正常发育和乳汁形成,导致产后无乳或少乳;
子宫内膜炎
由于难产或产程过长,母猪的产道受到损伤,细菌容易侵入,引发子宫内膜炎等产后疾病;
发情异常
肥胖可能会使母猪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出现发情不规律、发情延迟或假发情等情况;
降低哺乳期采食量
妊娠期母猪采食量过高,哺乳期的代谢调节会使母猪采食量减少;
③增加养殖成本
饲料成本增加
妊娠后期过度营养,意味着母猪摄入了过多的饲料,饲料成本增加;
治疗成本增加
母猪肥胖、难产、产后疾病等问题的护理成本增加。
3.上产母猪背膘多少合适?
①上产背膘波动
不同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下上产母猪的背膘要求并不一致。猪只饲养环境越差,猪群健康越不稳定,则母猪上产背膘越厚,多出的体储可提高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
②合理背膘损失
哺乳期失重一般在5% - 10%左右,即体重降低10-20kg,相当于损失2-4mm背膘。如饲养管理不当,失重可能会超过这个范围,影响母猪后续繁殖性能和仔猪的生长发育。
③背膘合理性检验
母猪背膘是否合适,应通过母猪泌乳性能和断奶后繁殖性能的表现来评估。即:断奶发情率、7天断配率和母猪哺乳阶段平均日采食量。
数据表明:母猪断奶时保持12mm及以上背膘,对断奶后繁殖性能不会产生影响,且有利于提高断奶后胰岛素含量,可促进短期优势的发挥,促进多排卵,提升卵母细胞成活率。
④背膘范围
上产母猪的合理背膘,根据其生产水平可控制为14-18mm。一胎母猪因其发育需求可适当提高1-2mm背膘。
二、母猪背膘该如何控制?
1.各阶段背膘要求
2.监测调整方案
①背膘监测手段
常规手段
母猪背膘监控可使用眼观,背膘仪,卡尺来进行,测量时需专人负责,多手段交替进行。
检测时间和频率
可于母猪妊娠30日,60日,90日,上产,断奶时对背膘进行评估。
②妊娠阶段饲喂量曲线制定
采用高低高或步步高的饲喂模式。
③膘情调整
增厚1mm背膘母猪体重需增加5kg,增重1kg体重需消耗4kg饲料,即增加1mm背膘需多采食20kg饲料。使用相同饲喂曲线,母猪±1mm背膘,需±20kg饲料,每天的饲喂量变化(kg/天)=背膘差距(mm)×20kg/调膘时长(天)。
④调膘流程:
一测量:测量p2处背膘
二挂牌:肥瘦猪只做好标记
三校准:校准实际刻度料量
四调料:按背膘调整量饲喂
三、背膘控制效果优化
1.完善体况监测
称重
经产母猪在整个妊娠期可增重40-50kg,妊娠前期增重相对缓慢,后期胎儿生长迅速,在母猪背膘达标的前提下还需要满足增重要求,保障肌肉增长量,提升母猪代谢。
身体外观
包括体型是否正常,有无外伤、跛行。外伤或者跛行可能会影响母猪的行动,进而影响采食和繁殖。
被毛状态
健康母猪的被毛应该光滑、整洁。如果被毛粗糙、杂乱,可能是营养不良或者有寄生虫等问题的信号。
2.减少干扰因素
哺乳母猪采食量
母猪哺乳阶段平均日采食量越高母猪背膘损失越少;提前采食高峰期的到来,并维持,可有效降低母猪上产背膘要求。
母猪群健康
血检双阴和产后无炎母猪用于健康维持的营养需要较低;母猪健康度越高上产母猪背膘要求越低。
四、小结
上产母猪背膘要求的变化,是养猪行业不断探索和进步的体现。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掌握科学的控制方法,才能在养殖中实现母猪生产性能的最大化,实现猪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猪场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