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中,缺铁性贫血 (IDA) 是出生后早期最普遍的缺乏症,经常发展成严重疾病。由于新生仔猪体内铁储备不足(约30-50mg),而母乳中铁含量极低(每日仅能提供约1mg),缺铁性贫血成为限制仔猪健康发育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二次补铁技术被广泛验证可显著提升断奶仔猪的增重、免疫力和成活率。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与生产实践,分析二次补铁的实际效果。
01 补铁的必要性
一、补铁的必要性:从生理机制到临床危害
1、铁元素的生理功能。铁是血红蛋白的核心成分,参与氧气运输和细胞能量代谢;
2、维持T淋巴细胞功能,增强免疫应答;
3、促进肠道绒毛发育,提升营养吸收效率。
二、缺铁的危害
1、造血障碍: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皮肤苍白、红细胞体积缩小;
2、生长抑制:缺铁仔猪日增重下降20%-30%,易形成僵猪;
3、免疫力下降:血清补体C3、C4减少,炎症因子(如IL-6、TNF-α)异常升高。
02 二次补铁的科学依据
一、单次补铁的局限性
单次注射200mg右旋糖酐铁仅能满足15-20日龄需求,而断奶时(21-28日龄)铁缺口达200mg。
上海光明爱森牧业实验显示,单次补铁组35日龄血红蛋白含量仅9.8g/dL,显著低于二次补铁组的11.6g/dL(P<0.01)。
二、二次补铁的增效机制
1、时间窗口优化:首次补铁(3日龄)补充基础储备,二次补铁(14-17日龄)覆盖断奶前高速生长期;
2、剂量精准匹配:分次注射可减少铁中毒风险,提升吸收率。研究证实,两次注射总剂量200-250mg时,铁利用率达80%以上。
三、实验数据
1、国内数据:
增重效果:北京九州互联试验显示,二次补铁组50日龄平均增重12.51kg,较单次补铁组(11.32kg)提高1.19kg(P<0.05);
疾病防控:二次补铁组腹泻率降低42%,死亡率下降5.8%;
血液指标:血红蛋白浓度提升18.4%,红细胞计数增加15%。
2、国外数据(两篇):
结果表明,在 4 日龄时注射一次铁剂的行业标准治疗并不总是能预防断奶时缺铁,这表明需要为快速生长的乳猪提供额外的铁剂,无论是口服还是第二次注射。似乎让仔猪每天接触富含铁的泥炭藓或肌肉注射第二剂 200 毫克铁剂,都可以有效满足仔猪在哺乳期间的铁需求。
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在仔猪 3 或 4 天肌内注射 100 或 200 毫克铁的标准做法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条件下大型、快速生长仔猪的需求 。各种研究发现,断奶时缺铁(Hb < 110 g/L)猪的患病率约为 25%,其中最大的仔猪最有可能受到影响 。缺铁可能导致贫血,并导致早期保育阶段生长表现不佳 。这可以通过在哺乳期快结束时使用第二次铁注射来解决 ,但这需要对猪进行额外的处理,并且猪场不愿意采用这种解决方案。
将 236 头仔猪分为两组。产后第 3 天,所有仔猪在颈部肌肉注射 1 ml 20% (200 mg) 右旋糖酐铁。一组作为对照,另一组在第 20 天额外注射 200 mg 右旋糖酐铁。在第 20 天和第 34 天 (断奶当天) 再次测定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和体重,并在产后第 50 天测定体重。结果:研究发现,在第 20 天额外给予 200 毫克右旋糖酐铁的仔猪在断奶后的前 15 天内,生长速度显著提高,为每天约 20 克。此外,这些仔猪在断奶当天(第 34 天)的血红蛋白含量非常显著,为 +10 g/l。
03 二次补铁的操作与问题
一、提升补铁效果的关键
1、时间与剂量
首次补铁:3日龄注射1-1.5ml右旋糖酐铁(150-200mg);
二次补铁:14-17日龄补充2ml(200mg)。
2、注射方式
部位选择: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吸收率优于颈部;
消毒管理:每窝更换针头,避免交叉感染。
3、产品选择
推荐复合制剂,含布他磷、维生素B12等协同成分,可提高抗应激能力。
二、补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补铁时间过早:初生当天注射易引发感染,3日龄后更安全;
2、剂量均一化:需根据个体体重调整,1.5-2ml梯度注射更科学,人员随意性较高,准确判断性差。
3、铁中毒风险:单次超300mg可能导致沉积性损伤,分次注射可规避。
04 结论
二次补铁通过精准匹配仔猪生长阶段的铁需求,显著提升血红蛋白水平、日增重和抗病力,是突破断奶仔猪生长瓶颈的核心技术。
规模化猪场应结合实验数据优化操作流程,选择高效补铁制剂,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