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群的选种和选配
种猪的选种和选配是实现猪群遗传改良的两个基本途径。
选种:将遗传上优秀的个体选出来繁殖一代,使得下一代的平均值能够优于上一代;
选配:避免群体的过渡近交而导致近交衰退,同时增加下一代极端优秀个体出现的机会。
选种:后备猪的选种采用4个阶段法:
1.哺乳阶段选择:窝选+个选。
2.保育结束阶段选择:窝选+个选,每窝至少有一公两母进入到个体性能测定;选择每窝中体格健壮、没有遗传缺陷的个体。
3.测定结束阶段选择:个选,按照综合指数排队,选择指数最高的个体;此外,还要进行体型外貌评定。
4.配种和繁殖阶段选择:选择健康与繁殖性能好的个体,当合格留种公猪综合选择指数超过上一代种公猪时,参加配种。
选配:后备猪的选配包括:品质选配和亲缘选配。
后备猪的选择
一般采用4个阶段选择法:哺乳阶段选择、保育结束阶段选择、测定结束阶段选择、配种和繁殖阶段选择。
第一次选择:哺乳阶段选择(窝选+个选)
窝选的标准
长白、大白母猪:窝产活仔不少于10-11头。
杜洛克母猪窝产活仔7-8头以上。
母猪按实际胎次、断奶天数和断奶窝活仔数校正到21日龄窝重(泌乳力)。
长白、大白母猪校正21日龄窝重不少于55公斤。
杜洛克校正21日龄窝重不少于50公斤。
个选的标准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窝中,每窝挑选健康、活泼、乳头排列和发育良好(6对以上)、体型外貌没有损征、体重较大的仔猪。
断奶时每窝挑选2公3母仔猪。
做好标记。
原窝培育或集中保育。
第二次选择:保育结束阶段选择
窝选+个选:
每窝至少有1公2母进入个体性能测定。
每窝中体重大、体格健壮、没有遗传缺陷的个体。
第三次选择:测定结束阶段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