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选择(标准:指数+体型外貌)
按综合指数排队,选指数最高。
体型外貌评定。
第四次选择:配种和繁殖阶段选择
选择的标准(健康+繁殖性能):
留种公猪和母猪采血样进行猪瘟和伪狂犬等病原检测,阳性猪不留。
种公猪进行精液检查,不合格不留;
母猪连续两次配种返情的不留;
合格留种公猪综合选择指数超过上一代种公猪时,进入种猪群,参加配种。
种猪的选配
以随机交配(即公母猪之间完全随机地交配,不考虑它们的亲缘关系和生产性能为基准),分为品质选配(性能选配)和亲缘选配两种方式,两者之间侧重点不同,但又有所联系。
品质选配
根据公、母猪的生产性能(以遗传评估结果来衡量)来选择性的交配,又分为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
同质选配是选择某一性能相近的公、母种猪进行交配
异质选配是某方面性能优秀的公猪配该方面性能较差但另外一些性能较好的母猪。
亲缘选配
如果双方间存在亲缘关系,称为近亲交配(近交)。
有意识地避免某种程度的近交,称为远亲交配(远交)。
亲缘关系可以用亲缘系数来度量。全同胞之间亲缘系数为0.5,半同胞之间亲缘系数为0.25,亲子之间亲缘系数为0.5。
由近交所产生的后代称为近交个体。
近交的好处与坏处
近交在揭露有害基因、保持优良个体血统、提高猪群同质性、固定优良性状及培育实验动物都是有效甚至是必须的手段。
对于多数性状,尤其是遗传力较低的性状(如产仔数、断奶仔猪数等),近交会造成近交衰退。
在现有瘦肉型种猪改良选育中,由于群体规模的限制,近交往往是不可避免的,需要通过选配来控制近交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后备猪的饲养
对新引进后备种猪先隔离,隔离期45天左右。
注射疫苗。后备母猪配种前4周注射细小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疫苗,分娩前2周注射仔猪黄痢、伪狂犬疫苗;后备公猪配种前4周注射细小病毒、猪瘟、丹毒疫苗。
注重配种猪群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猪正常发情、排卵、受胎,提高种公猪的种用性能,注意配种前后猪群的保健,注意配种技术、妊娠鉴定。
保证母猪的正常发情与排卵,保证适宜的繁殖状态、对母猪进行短期优饲及催情。后备母猪初情期为200天,适配日龄为220天-240天,适配体重为120kg-140kg,适配膘情为18mm-20mm。短期优饲方法为根据膘情,日喂精料2.7kg-3.2kg,按体重添加0.4%-0.7%的动物油脂。膘情差的母猪短期优饲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