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变质
饲料变质是指饲料加工出来以后,到给动物饲用之前这一过程,由于储存和运输导致饲料中微生物滋生以及营养成分发生变化的情况,主要的情况就是霉变和氧化。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显示,世界上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受到霉菌毒素污染,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达百万美元,对农作物生产者,动物饲养者和食品生产者影响极大。污染饲料的霉菌主要有曲霉属、青霉素、镰刀属、毛霉属,其次还有枝孢霉属、交链霉属、共头霉属、梨头霉属、拟青霉属、木霉属、根霉属等。霉变饲料较正常饲料有显着变化,主要是结块、升温、变色、有异味、粉末状变多等。
霉菌毒素的生长与水分和温度紧密相关。有人指出,当饲料水分低于12.5%时不易滋生霉菌,当达到13%~16%时可导致霉菌繁殖,当水分在16%以上时,添加防霉剂也无效。温度低于10℃不易产生霉菌,温度在28℃~38℃时菌群会大量产生。霉变饲料会引起猪的很多病症,主要情况为:中毒仔猪出现急性中枢神经症状,短期内就会死亡;大猪发病慢,初期表现为食欲变差,身体多处皮肤出现红斑,后期食欲丧失,腹痛、便血,最后死亡;妊娠母猪死胎、流产率高,产后发情不正常;哺乳期母猪表现为逐渐拒食,表现为持续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影响哺乳期乳猪存活率。
饲料氧化的原因较多,主要问题是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酸败,并产生令人不适的气味。有报道表明,饲料氧化酸败的产物诸如醛、酮、酸、酯等对动物会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1)产生不良气味,动物拒食,至体增重减慢,饲料转化率低;(2)饲料发热结块,加速发霉,纤维素也被破坏;(3)内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都发生病变;(4)动物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弱;(5)影响细胞结构、功能及生物膜的稳定性。
2.4 加工不合理
饲料从原料加工成成品,要经过粉碎、搅拌、蒸煮等一系列过程,饲料原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结构以及营养组成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按照不同的目的,饲料可以加工成粉状、颗粒状、片状等。较早期的实验表明,蒸煮压片配合饲料在猪体的消化率比蒸煮粉状饲料低,而常规粉状饲料和蒸煮粉状饲料相比,纤维素的消化率明显较低。同样的饲料原料,同样的配方,制成的形状不一样,则饲料的适口性也不一样。猪饲料的粉碎粒度相对要细一些,过粗的饲料适口性不好,影响消化率,降低了猪的生产性能,但是饲料过细会导致猪易患胃溃疡,还会增加生产成本。
3 改善措施
3.1 使用风味剂
饲料风味剂又称诱食剂,是利用动物对饲料口味的追求来诱导进食,提高采食量。针对饲料口味不好导致的适口性问题,添加风味剂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在农村,猪的饲养环境较差,不得不使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药物添加剂来预防疾病和促进猪体生长,但这些添加剂的不适味道会引起猪的拒食和采食量的降低,加入风味剂后明显改善适口性,采食量得到提高。
有研究表明,猪对甜食有十分显着的偏好,复合甜味剂(含66.7%的糖精钠以及其他长效增味剂和增效剂)可以提高仔猪采食量,但添加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猪采食量的发挥,在仔猪生长阶段(1d~28d),日粮中添加150mg/kg的复合甜味剂可以达到最大日采食量,同时也可以获得此阶段的最大日增重。另外,还有实验证明,香味剂具有抗氧化功能,随着饲料贮存时间的延长,香味剂可以有效缓解饲料的氧化程度。
3.2 消除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是制约饲料利用率的主要因素,为了减轻或消除抗营养因子的影响,可以采取多种办法。主要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繁育新品种和生物处理。
3.2.1 物理法
大部分的抗营养因子都具有热不稳定性, 如各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抗维生素因子等, 可以通过加热使之变性。有报道称,用100℃加热处理鸽子豌豆,鸽子豌豆的植酸含量从120.0mg/100g减少到100.2mg/100g。常压蒸汽处理30min大豆,可降低大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90%的活性。高温膨化处理也可使抗营养因子失活,100℃~140℃膨化加工可使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活性降低74.8%~88.6%,随温度升高,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灭活程度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