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化学法
化学处理主要是指酸碱法处理、氨处理和添加特殊物质的方法。这些方法可去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有报道称,用2%石灰水或1%烧碱水溶液浸泡棉籽24h,再用清水洗脱,即可除去大部分棉籽醇;用5%尿素和水共同处理大豆粕30d,脲酶活性降低90%。在生豆粕中加入维生素C10mol/L和硫酸铜0.5mol/L,在27℃下处理1h,可使40%以上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TI)失去活性,在65℃下处理1h,可使90%以上的K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BBI)失去活性。用化学方法处理虽然有效而且节约能源,但不足的是可能导致饲料存在化学物质残留的情况,对饲料本身的口感也有一定影响,还会一定程度污染环境。
3.2.3 育种法
通过育种的方法改变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使植物中抗营养成分的含量减少甚至消失是去除抗营养因子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大麦产量的70%用于饲料工业,因此培育优质的饲料大麦有重大意义;对于大豆饼粕类饲料原料,可以通过培育出低胰蛋白酶抑制剂、低皂苷和低植酸等抗营养因子的新品种。应大力培育推广“双低”油菜品种,其特点是芥酸含量不大于5%,饼粕中硫葡糖苷的含量极少,低于2mg/g。虽然育成一个新品种时间较长,但一旦育成则一定受益匪浅。
3.2.4 生物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手段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饲料工业,主要是利用酶制剂法和发酵法处理饲料。在养猪生产中,给猪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使磷的利用率提高50%~70%,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提高2%~5%,排泄量相应减少。发酵法是一种传统的消除抗营养因子的方法,经过发酵以后,饲料中一些难以消化的物质变得可消化,消化率得以提高,适口性改善,采食量也相对提高,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实验表明,仔猪和育肥猪饲喂复合饲料发酵剂发酵的饲料,日增重分别提高26.5%和12.25%,料肉比分别降低20%和11.7%,而且腹泻情况明显改善。由此可见,生物发酵对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饲料防霉防氧化
饲料的霉变和氧化直接导致饲料营养价值大打折扣或无法使用,所以一定要做好饲料的防霉防氧化工作。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防霉防氧化:(1)入库饲料水分含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不超过12%,仓库的通风性、隔热性、地面防潮要做到位,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湿度太大会引起霉菌滋生,而且也不利于高油脂饲料的保存;(2)霉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8℃,所以要控制好仓库的温度,防止霉变,饲料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在较高的温度下也容易氧化酸败;(3)合理使用一些防霉粉和抗氧化剂来处理一些紧急的饲料霉变和酸败情况,毕竟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故不建议长期使用。
3.4 合理加工
猪喜食颗粒相对较小的饲料,粉碎粒度一般要求0.5mm~0.8mm,所以饲料加工成适宜大小的颗粒成为猪增加采食量,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前提。有报道称,将粉碎的谷物饲料再制成颗粒饲料,则饲料的利用率可以提高23%左右。饲料在制粒过程中会经过蒸汽处理和压制过程中的高压搓挤,使得饲料谷物细胞破裂而释放出胞内物质增加饲料的营养成分。同时,饲料制成颗粒后,适口性好,采食时减少了能量消耗,而且可以使得饲料更均匀,能避免猪专拣某种饲料成分进食。
4 结语
改善饲料适口性是解决动物饲料利用率问题的饲料层面上的方法。除了上述介绍的饲料适口性问题,还有其他的诸如动物生理方面的手段来提高饲料利用率,涉及的范围相当之广。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广泛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才能找到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更好的办法。总之,一切是为了提高动物的生产效率,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