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原料蛋白:稳定、高效的生物发酵饲料,是原料单一、菌群孢子化以及生产工业化联袂打造的艺术品,能够以点带面——激活配合饲料9成以上的普通原料,实现预消化和产生类药剂营养品(如细菌素、寡糖等)。
在生猪养殖上,相关学术文献(伍喜林、杨凤、郭春华,2003;严念东、李绍章等,2009;蔡辉益、张姝、邓雪娟,2014;...)认为生物发酵饲料有极大优势,主要表现在“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
“三省”即节省精饲料10%-15%、节省用水75%-90%、节省30%-50%的劳力;
“两提”即提高抵抗力和提高猪肉品质;
“一增”即增加养猪效益,每头猪在用水、用料、用药等方面可节省30 -80元,同时猪粪可生产高档有机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种效益的结合;
“零排放”即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着降低,养殖空气污染物实现零排放。
然而,当前发酵饲料市场定位失误,一昧追求营养细化,宣扬可溶性蛋白、多肽氨基酸提高,活性物质不分生死强弱皆以U /g(ml)标榜,不知觉陷入了“重量不重质”的迂回! “兵在精不在多”,发酵饲料益生菌的结构、消化酶的活性才是原料功能化的根基。撇开活性,营养细化只能”独善其身”,提高添加部分的消化率,价值局限!这显然是“供给侧”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
顺提闹得沸沸扬扬的液体发酵技术。在2001年3月中国卫生部发布卫法监发〔2001〕84号,益生菌类评定第十条明确指出:不提倡以液态形式生产益生菌类活菌产品,因益生菌已经过科学实验认证液态存活非常难。这为我们甄选产品提供了帮助。
2.清洁预混料
应用无抗生素、低铜低锌预混料,减少抗生素、重金属摄取与排泄。
清洁预混料,是健康高效养殖的必经之路。预混料不清洁,大谈“无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让人痛心、愤慨!而恰恰很多人都习惯性或利益性地对预混料中的抗生素、铜锌重金属避重就轻,目前已造成不堪承受的后果。
2010年2月,国家环保部发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重金属年排放量:铜2452.09吨,锌4862.58吨。
2015年5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调研获取了首份各类抗生素的全国使用量与排放量清单,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抗生素使用一年达16.2万吨,约占世界用量的一半,其中52%为畜牧,48%为医疗,超过5万吨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
畜牧业难免其责。为了获得降低腹泻率和促生长的叠加效应,饲料中很多时候都超生理地添加高剂量的铜锌重金属和抗生素,猪教槽料、保育料尤为严重,氧化锌高达3000ppm、硫酸铜250 ppm,抗生素添加种类多(诸如黏杆菌素、金霉素、喹乙醇等),质量大。然而,动物除了摄取一部分满足生理需求,一部分蓄积体内,其它大部分(90%)都通过肝铜、氧化锌原型排泄到环境中(黄建辉,康琳,2003)。更令人讽刺的是,近十年有学者开始质疑高铜高锌的效果,并且相继有实验都证明幼龄动物使用4~6周就会出现后期生长减缓甚至受阻(jensen,1998;王丹,唐金虎,2008;何学谦,2010 )。
结合饲料原料清洁方案,预混料中不添加抗生素,下调锌至100-120ppm,硫酸铜至10 -25ppm,这是可以调整达到的。并且在“无敌细菌”事件之后,饲用“黏菌素”被中国兽药典迅速除名。信号已经非常明确!
构建“动物健康、生产效益、环境生态”一体化循环发展,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别天天喊“无抗”,也别对养殖场口诛笔伐,纸上谈兵,空口说白话,再多的 0 也拔不出 1 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分清洁一分安全,畜牧业茁壮成长之路始于,清洁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