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下脚料进行加工时,如果这些下脚料(如马铃薯青贮)贮存不当或贮存过久而其中的蛋白质发生了分解,则上会发出又归川的气味。
任何表面若覆盖着粪便。都是一个主要的臭源。这样的表面愈大,发出臭气的能力也愈强。肉牛肥育栏,无论地面有无铺垫材料,都是大面积的臭气发生地,再加上动物身体覆盖着粪便,就更加大大地增
加了臭气散发面。这些地方臭气产生的多少还与粪便的水分含量和粪便堆积的厚度有关。粪便堆积得愈厚就会因厌氧发酵的缘故而使臭气产生量电愈大,尤其在场地排水不畅时就更是如此。
贮粪池面积常有数英亩之大,这是又一个臭气源。然而,经验表明,贮粪池若设计合理并且管理良好从而使得其中既发生厌氧发酵也发生需氧发酵时,那么它的臭气产生量常低于肥育牛场本身的臭气产生量。
猪舍周围的空气中还含有由猪舍通风系统排出的臭气和悬浮的尘埃粒子。猪舍中散发的臭气主要来自含蛋白质废弃物(包括诸粪、尿、皮肤、毛、饲料和垫料)的厌氧分解。所以,这些臭气是由大量挥发性有机物组成的。
猪舍中散发出的主要气体是氨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和甲烷,空气悬浮粒子则包括有机尘埃、气体和内毒素,这些都产生自饲料、猪体、猪粪和建筑材料,这些臭气、气体和空气悬浮粒子在舍
内的浓度大大高于其在舍外的浓度。
在许多州都在猪舍下风处的多处测定了臭气的浓度,其中包括了感官测定臭气浓度(将臭气稀释至阈值)。
猪舍和粪便处理设施邻近处的臭气浓度常常比较高,但这一般都是可以得到纠正的,并且浓度会随着下风处的距离增大而降低。不过这里常有一些尚不完全明了的机制(包括天气条件和臭气物质成分的变化
等)起了一定的作用。
施用粪肥的田地对于臭气的产生有较大的作用,但臭气产生的时间一般比较短,这与粪便的特点以及天气特点有关。田地中粪便的施用率应以能满足作物良好生长为限,而不应以施粪肥作为粪便处理的手
段。各种实用性书刊已对高效而正确的田地粪肥施用法作了介绍(Elliott和Swanson,1976;Barth等,1976)。
利用田间施肥和养分再生利用作为粪便管理的手段、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样的话,这些手段才会具有活力。
臭气的控制
可通过防止粪便臭气的产生或在其产生后防止其散发而达到控制粪便臭气的目的,显然,防止臭气产生是更加符合要求的。